e社区

展开

社区小喇叭     

全站
admin 说: 注册时请使用中文名注册谢谢合作
2016-07-31
全站
admin 说: 欢迎大家
2016-07-14

上海掌故 | 犹太人沙逊家族在魔都发家浮沉始末

[复制链接]
我的人缘0

总监|特勤组

2877

主题

4914

帖子

4万

积分

总监

Rank: 8Rank: 8

积分
40130

社区QQ达人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QQ
分享到:
发表于 2023-8-8 1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上海掌故 | 犹太人沙逊家族在魔都发家浮沉



[color=var(--weui-FG-2)]行者 [color=var(--weui-LINK)][url=]新华路时光[/url] [color=var(--weui-FG-2)]2023-08-04 16:23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上海
[color=var(--weui-FG-HALF)]


关于犹太人,网络上说法比较多的无非是犹太人有多聪明,智商有多高,多会赚钱,甚至掌握着美国的命脉。

但是犹太人在全世界有着长达2000多年被驱逐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反人类灭绝计划,通过各种手段残杀了600多万犹太人。

然而,在我们唾弃纳粹德国的暴行之前,我们一定要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有一个犹太人家族在我们国家犯下了累累罪行,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个家族叫沙逊家族,人称犹太人之王。

如果说你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那么坐落在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而这个和平饭店的前身叫沙逊大厦,就是沙逊家族建造,也正是这个沙逊大厦见证了他们家族的肮脏历史。


01

逃离巴格达



1830年的某个深夜,一个黑衣人神情慌张的穿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头,此人是37岁的大卫沙逊。

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1792-1864)

就在几个小时前,他的父亲支付赎金把他从绞架上救出,此时他要连夜逃离巴格达,在城市的另一端由一艘小船在接应他。由于时间太过匆忙,大卫只带了一些盘缠,所有的家当都被他系在腰带上。

巴格达在圣经里又被称为巴比伦,沙逊家族以巴格达为据点,影响力覆盖了中东地区近千年。同样作为犹太人,沙逊家族被很多不了解他们的西方人称为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不过沙逊对于这个称呼有些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不过是一群暴发户。

同样作为一个犹太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最知名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家族之一。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跨越了几个世纪,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按理说,沙逊家族的众多的影响力会继续下去,但事与愿违,巴格达爆发的反犹运动,由于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度,沙逊家族被当地的掌权者盯上,面临被清算的命运。

大卫·沙逊和几个儿子。

作为长子和家族未来的掌舵人,大卫沙逊肩负延续家族血脉的使命。事发突然,大卫还没来得及和妻儿告别,就连夜逃离了巴格达,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伊朗。

大卫在伊朗无亲无故,为了存活,他把随身携带的盘缠作为本金,在当地做起了小贩生意。作为沙逊家族的一员,大卫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让他可以在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之间的沟通游刃有余。很快,他就在众多小贩中脱颖而出,并逐步在伊朗站稳脚跟。

就在他离开巴格达一年后,大卫成功和家人取得联系。所幸巴格达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以家族资产为代价,全家人的性命总算保住。不过这个地方肯定是不能待了,于是在大卫的安排下,全家离开伊拉克,前往伊朗和大卫会合。

大卫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妻子和几个孩子。而大卫的父亲老沙逊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舟车劳累,在和家族团聚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大卫继承了沙逊家族的领导地位。

02

印度孟买发家

正当大卫沙逊计划在伊朗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天他碰到一个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朋友。在聊天过程中了解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贸易,朋友问大卫是否有兴趣去印度发展,他可以借钱给大卫作为启动资金。商业嗅觉灵敏的大卫立刻意识到,背靠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或许是复兴沙逊家族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1832年,他们举家搬到印度,并将印度孟买作为自己新的根据地。沙逊家族首先从自己最擅长的金融和农产品贸易开始做起,他们利用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笼络了大量当地农民,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采购网络。

靠印度盛产棉花进行跨国贸易发家。

很快,他们碰到一个机会,当时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对棉花有非常大的需求,印度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在和英国贸易商打交道的时候,大卫收获到一个重要信息,印度出口的棉花原料里经常会夹杂小石头,导致加工起来非常麻烦,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赢得大量订单。

于是大卫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优化,这样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后来美国发生内战,导致美国的棉花产能一落千丈,沙逊家族抓住机会,让自己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经过十多年发展,沙逊成为印度富甲一方的犹太贵族。

对于大卫这些成就都是阶段性的,接下来他要考虑更长远的事情。他有12个子女。为了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他把儿子们派遣到世界各个重要经济中心,其中大儿子被送到英国,专门负责打入英国核心阶层,二儿子伊利亚斯被派到中国,负责远东的生意。

03

走私鸦片


当时的中国刚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大量鸦片蚕食着无数中国人的身心。早期负责对华鸦片贸易的公司叫做加丁穆森(Jardine Matheson),由两个苏格兰人创办。这家公司时至今日还在运营,而且还是上市公司,总部就在香港。一提起这家公司的中文名,估计很多人都有印象,那就是怡和洋行,上海外滩有一栋楼,以前就是他们的。
1922年在上海外滩落成的怡和洋行大楼。

伊利亚斯沙逊看到怡和洋行背靠中国赚了这么多油水,也想分一杯羹。当时进入中国的鸦片原材料主要产自印度,正好他们家在供应链上有优势,于是沙逊立刻在香港和上海建立了办事处。1840年后,英国虽然打赢了鸦片战争,但是根据清政府法律,鸦片在明面上依然属于非法,要通过走私等手段才能进入中国市场。

当时怡和洋行垄断了鸦片走私的渠道,沙逊必须要经过他们才能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当时沙逊在中国占有的鸦片市场份额并不高。但若干年后,事情发生了转机,毕竟走私太麻烦,所以在以怡和洋行为代表的贸易商的怂恿下,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是让鸦片在中国彻底合法化。

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本文不赘述了。就这样,怡和洋行放弃了垄断的渠道,换来了更大的市场,而对于沙逊家族来说,自己再也不用依赖对方了。

为了方便印度到中国的鸦片贸易,沙逊家族伙同怡和洋行以及其他股东成立了香港上海银行,主要用来吸收公众存款,优先贷款给银行股东的相关企业,用来从事鸦片贸易。

当年魔都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这家银行在国内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就是汇丰银行。渐渐的,鸦片贸易成为沙逊家族的经济支柱。大卫沙逊也将自己的另外几个儿子派遣到中国,用来辅佐二儿子伊利亚斯。

由于沙逊家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兄弟每天都会通过书信交换各种情报,包括棉花、鸦片的市场价格以及各种国际形势,这样他们在贸易竞争中取得了巨大优势。

为了方便交流,沙逊家族甚至是发明电报技术的早期投资人之一。电报技术在亚洲最早的使用就是被沙逊家族成员用来交流各地的鸦片市场价格。

正所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凭借在金融、科技以及供应链上的优势,沙逊家族超越所有商业对手,取代怡和洋行垄断了中国的鸦片贸易。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多生孩子。

沙逊家族财富的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苦难。不过在他们看来,他们遵纪守法,赚合法的钱,至于法律制度本身是否遵守道德底线,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大量的中国民众吸食鸦片,人们对鸦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沙逊看到鸦片在中国的销量不错,就开始长期生活在中国,专门做鸦片生意。


还记得之前提到大卫沙逊的长子吗?来到英国后,他也没有闲着,经过几十年的社交经营,加上沙逊家族在鸦片贸易中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爵士称号,成功进入英国上流社会,和数名皇室成员存在紧密联系。比如当时的威尔士王子嗜赌成性,沙逊就经常慷慨解囊,给他提供赌资。
一群卖鸦片的犹太人和英国核心阶层走得这么近,普通英国民众全都看在眼里,舆论开始出现反犹反鸦片的声音。1891年,由于舆论和道德压力,英国议会推出法案,打算终止鸦片贸易,但是,沙逊家族动用人脉,将法案的实施时间一拖再拖,直到20多年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重要经济体在上海举办了一次国际会议,主题是禁止鸦片贸易,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美国要呼吁禁止中国的鸦片贸易呢?

那是因为早期参与美国建设的很多是华人劳工,吸食鸦片的陋习已经侵犯到美国的利益,自此鸦片贸易才最终画上句号。

几十年来,沙逊家族依靠对华鸦片贸易一度晋升为世界最富有的家族。在大卫沙逊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曾经短暂继承过庞大的产业,不过相比繁琐的管理,他更喜欢混在英国的上流圈子,其他家族成员也抱着类似的想法,于是家族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大卫沙逊去世后,后面有整整两代的沙逊直接选择躺平,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就有数不尽的财富,干嘛搞得自己这么累呢?

04

房地产大亨

事情在20世纪初发生了转折,由于鸦片贸易被终止,家族面临生存危机,需要有人站出来领导家族寻找新的方向。这时另一个主角维克多沙逊出现了。

维克多·沙逊(Elias Victor Sassoon,1881~1961年)

维克多是大卫沙逊的曾孙,和大部分家族成员一样,维克多从小就浸化在英国的贵族阶级,衣食无忧的他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帅气的外表搭配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无论男女碰到他都会心动。

维克多自我定位是钻石王老五,他觉得自己应该会一生不娶,因为女人要和他结婚,八成是看上了他的家产。就是这样一位花花公子,按理说对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不感兴趣。但后来一件事让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战期间,维克多报名参加英国空军,在一次飞行任务中,维克多驾驶的飞机发生坠毁事故,虽然保住性命,但他也因此双腿残疾。这件事对维克多的打击很大,也让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经过再三权衡,最后他决定站出来,成为沙逊家族新一代掌门人。

花花公子钻石王老五维克多沙逊。

随后,维克多离开英国,回到家族大本营印度孟买,重新掌舵棉花贸易,同时梳理家族产业。与维克多差不多时间回到印度的,还有后来被人们称为圣雄的甘地。一战后,世界对于棉花的需求大量减少,造成印度大量棉花工人被减薪裁员,沙逊产业下的工人开始罢工,同时,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开始了独立解放运动,维克多意识到,一旦印度成功独立,失去靠山后,自己的家族必然会遭到清算。

于是,他赶紧甩卖了在印度的资产,带着巨额资金来到了沙逊家族财富的真正源头中国上海。1920年代,中国处于剧烈的动荡,与中国其他地方的衰败不同,上海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这种繁荣主要都发生在列强控制的各个租界里。

维克多来到上海后,他知道这里已经不能再搞鸦片了,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全新的领域房地产。在上海安顿不久后,他就大笔一挥,建造了大量标志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处在外滩最核心地段的华懋饭店,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最豪华的饭店,每天都要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维克多自己则住在其中一间包房,天天香槟派对,美女环绕,歌舞升平。

那段时间,以沙逊为代表的外资在上海大搞地产投资。1930年的上海繁华程度已经直逼美国芝加哥,成为世界第四大城市。但当时的普通中国百姓对这一切没啥概念,上海的繁荣与中国人民无关。

没过多久,沙逊家族在中国的声誉除了房地产,还包括大宗商品仓储,特殊酿酒等领域。

05

横行上海滩

在殖民统治时期,负责上海一切事务的是一个叫做上海市政委员会的组织,总共有七个席位,讽刺的是里面没有一个中国人。维克多沙逊就是委员会中的一员,是旧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头牌。

1930年代出版的沙逊大厦照片,当时为华懋饭店。现在外滩的和平饭店曾经为华懋饭店(Cathay Hotel)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来上海设立分行。沙逊大厦地皮原属美商琼记洋行,该行1844年以每亩42两银子向农民永租。1875年,沙逊以每亩6500两购得,并建造了2幢2层楼的洋房,时称“沙逊姊妹楼”。随着洋行的成长,维克多·沙逊决定将原楼拆除,重建。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年新楼建成。沙逊大厦建成第四年,该处的地价已经涨到90年前的8570多倍。

当时的维克多在上海有多厉害呢?分享两个趣闻,曾经中国银行要在外滩造一栋30多层高的大楼,就建在华懋饭店的隔壁。维克多一看,你这不是要灭我威风吗?不行,当时沙逊家族是国民政府债券的最大买家之一,说白了就是金主爸爸,于是他动用关系直接否掉了大楼原先的设计。大家如果去外滩玩,可以留意一下,现在的中国银行大楼要比原先的规划缩水了不少。

另一个小趣闻,有一天,维克多带着朋友去百乐门舞厅白相(玩),服务员没有认出维克多,他看这个人跛脚,拄着拐杖,于是便出言不逊,双方发生口角,感受到奇耻大辱的维克多回去立刻就在百乐门隔壁买了块地,斥巨资在上面建造了当时东亚地区最豪华的娱乐场所仙乐斯舞厅。

维克多在上海可谓只手遮天,只要他想要,几乎没有得不到的。不过凡事也有例外。美国美女作家项美丽是维克多的常客,据说是维克多众多红颜知己中唯一一个让他动真情的。两人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但项美丽心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男人,那就是中国诗人邵洵美。

项美丽与邵洵美。

项美丽经常陪在邵洵美身边,穿梭于中外文化圈之中,这让维克多非常嫉妒。三人维持着一种很奇妙的关系。

06

遭遇日本人

30年代的世界并不安定,上海对于维克多沙逊来说就像是世外桃源,但是这种生活很快被后来的战乱打破。20世纪初,日本人拜访了欧洲众多银行家,希望筹集资金强化军事,用来对付沙皇俄国。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在痴人说梦,只有一个名叫雅各布希夫的犹太银行家很喜欢日本人的计划,愿意提供资金,可以说当时一半的日本海军就是靠犹太人的资金建立的,1904到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爆冷打败沙皇俄国。

当初雅各布希夫因为同情俄国境内犹太人的遭遇,给日本提供资金就是希望教训一下沙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日本军人在撤离的时候顺手带走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居然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格局。

在1905年左右,这本名叫《锡安长老会纪要》的书最早以俄文的形式在俄罗斯境内流传开来,作者不详,里面的内容现在来看其实挺扯淡的。这是一部关于反犹主义的书,里面包含了共济会等概念,这些概念至今依然活跃在各种阴谋论中。

《锡安长老会纪要》。1919年,日本军队被遣往西伯利亚与白俄士兵共同对苏俄作战失败,日本才被引向一种对犹太人的消极态度。实际上此书是俄国秘密警察凭空编造出来的。然而,无论是对谴责犹太人应对布尔什维克革命负责的俄国士兵来说,还是对7.5万名第一次在完全西方的条件下生活和学习的日本士兵来说,《议事录》必须一字一句阅读。

后来此书被翻译成英文、德文等语言,由于迎合了当时欧洲主流的反犹情绪,很快火遍西方世界,包括德国。《锡安长老会纪要》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人类近代史上最成功的认知战案例之一,顺便一提,了解这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面对的挑战,当初日军打败沙俄之后,有人随军把这本书带回了日本。

犬塚惟重。来自东京的海军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地中海度过,远征西伯利亚时驻在距海参崴不远的战舰上。犬塚虽然不到30岁,却野心勃勃,不断寻找特殊途径以求出人头地。

另一名是安江仙弘大尉,他33岁,精通俄语,任谢蒙诺夫将军的参谋,出身于日本北部一个武士家庭,是个头脑敏锐的实证主义者。他本应在一个日本著名大学教历史而不是在日本帝国军队中当官。这两人,还有其它至少数千名日本人,都接受了《议事录》的结论,即:没有自己土地的犹太人多年来一直谋图占有整个世界。他们将《锡安长老会纪要》翻译成日文,在日军中广泛传播。

不少日本军人在阅读这本书之后,都认为犹太人控制的美国媒体正在扭曲日本的年轻人,而日本在侵略蚕食中国的进程中之所以受到西方世界的阻力,背后一定也是犹太人的阴谋。
1930年代,欧洲很多国家爆发了反犹运动,尤其是波兰、捷克、德国等国。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对反犹主义完全没有概念,那些在中国敛财的昂格鲁、萨克逊人、日耳曼人、犹太人被我们统一归为帝国主义列强。

何凤山与他发放给犹太人的签证。(参阅本公号[color=var(--weui-LINK)]《行走上海 | 寻找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挪亚方舟》一文。)

后来有越来越多来自奥地利、德国的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这和一个叫何凤山的人有关。在当时,几乎每周都有1000多名犹太人不远万里来到上海,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进入上海,随后犬塚惟重,作为日军中的反犹先锋也被派到上海,专门负责处理上海的犹太人问题,与德国盟友的做法不同,日本人对犹太人要客气的多。

一方面是犹太人分布在各个租界,日本人还不敢轻易冒犯。另一方面,以犬塚惟重为代表的一些人,把犹太人比作河豚,直接吃有毒,但好好处理的话还是很美味的。

他们看上了犹太人的财富,想要复制当年雅各布希夫投资日军的成功案例。于是,上海最有钱的犹太人维克多沙逊自然就成了日军的目标,每天不断增加的犹太人就是他们向沙逊要钱的筹码。如日军所料,随着越来越多犹太人来到上海,维克多一改往常傲慢的态度,积极投身对犹太同胞的救助。

虽然上海笼罩在随时爆发战争的阴影中,沙逊的收入大不如前,但他还是慷慨解囊,利用自己在租界中的影响力,为犹太人提供庇护场所。

07

逃离上海

说来也讽刺,沙逊家族寄生中国敛财一个多世纪,却没有一个成员愿意学习中文,甚至去了解中国文化,也没有一个中国人有资格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面对中国人的苦难,他们无动于衷,而面对犹太同胞,他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转变,随便拿一个片段被好莱坞改变一下,都是宣扬人性光辉的大片。

这段时间,日军和维克多经过数轮谈判,软硬兼施,维克多始终不愿意交出自己的资产,最终谈判破裂。维克多很清楚,假如他继续留在上海,等日本控制上海公共租界,他就完蛋了。

于是,在1941年,维克多乘船逃往印度。几周后的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正式对美国宣战。同一天凌晨,几个携带武士刀的日本士兵偷偷爬上一艘美军停靠在黄浦江的战舰,发动了偷袭。

随后,上海数个租界沦陷,这意味着日本同时和英、法等国也撕破了脸。远在印度的维克多听到消息,命令手下销毁沙逊在上海的所有账本和资料,以免他们落入日本人之手。日军在上海势如破竹,他们将沙逊的汉弥尔登大楼作为据点,而犬塚惟重直接把华懋饭店维克多曾经居住的套房作为自己的寝室。

日军的到来迫使西人逃离上海。

上海近2万名犹太人前景堪忧,占领上海后没多久,犬塚惟重被派到太平洋战场和美军作战。于是德国派来一个外号“华沙屠夫”的盖世太保顶替犬塚惟重来帮助日军处理犹太人问题。他们曾经讨论过各种方案,由于太残忍,这里就不多描述了。

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决定先将犹太人驱赶到位于虹口区的贫民窟。随后几年,近2万名犹太人挤在小小的空间里,他们的禁锢或许很糟糕,但是和同时期的中国人比起来已经好多了。

08

战后的犹太人

犹太人甚至发展出成熟的商业区,也就是虹口区著名的小维也纳。两个不同种族挤在同一片区域,相互之间却很少有交流。就这样过了几年,虽然被限制了自由,但是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这批犹太人也没有受到日军的迫害。

犬塚惟重后来在菲律宾被美军抓获,在审判战犯的时候,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由于感谢犬塚惟重的不杀之恩,上海犹太人集体为他求情,最终他被无罪释放。1948年,以色列复国,曾经在上海生活数年的犹太人陆续离开中国。战后维克多沙逊重回上海,此时已经物是人非,租界早就不复存在,中国经过百年的耻辱已经不可能允许像他这样的外来人继续骑在头上了。

虽然沙逊在华资产依然保留,维克多沙逊家族已经不可能在上海东山再起。

但战后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让这些资产迅速贬值。维克多曾一度以为沙逊家族可以东山再起,就像他的曾祖父一样。但他也和他的祖先一样犯了同样的毛病,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

早在多年前,维克多刚来到上海,他的红颜知己项美丽就告诉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他当时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但维克多周围的人要比他看得清楚多了,而维克多沙逊天真的以为,不管中国是由谁领导,他都能搞定,就像当年一样。

但直到最后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即将领导中国的这批人是有坚定信念的。就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维克多沙逊低价变卖了他在中国的所有资产,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09

自我放逐

随后几十年,维克托自我放逐到巴哈马群岛。在生病的晚期,为了感谢一直悉心照顾他的护士,维克多决定娶她为妻。1961年,维克多沙逊死于心脏病,一生都没有留下后代,沙逊王朝就此谢幕。
如今,沙逊家族的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有的人从政,有的人经商,有银行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华懋饭店(即沙逊大厦)改名为和平饭店,这是游客从南京路步行街到外滩的必经之处,进入21世纪,受到上海方面的邀请,沙逊家族的后代回到中国,参与了和平饭店的改造工程,试图还原当年维克多沙逊时期的装修风格,维克多夫妇的画像就悬挂在饭店一角。

海纳百川的上海再以她特有的方式回看这段特殊的历史。2014年,加拿大的费尔蒙特酒店集团获得了和平饭店的运营权,据说他们曾经在报纸上打广告,希望收集一些犹太人在上海时期的家具作为酒店装饰。没想到收到了大量反馈,很多上海市民将家中的古董家具贡献出来,这些都是犹太人当年留下的。

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就像这些散落的家具一样,尘封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等待后人去发现。




追述几句,维克多·沙逊爵士在1959年4月1日,以77岁高龄和39岁的名叫伊芙琳·巴恩斯(Evelyn Barnes)的美国护士结婚。沙逊爵士身体有疾,却坚持在婚礼进行时始终站着,并且帮助切开结婚蛋糕。

两年后,沙逊爵士为巴哈马总督等朋友安排了一次宴会,之后,他心脏病发作,在氧气帐内度过了6天;第7天,就是1961年8月12日,又要注射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
能挽回,就抬起眼睛,轻声但坚定地对妻子说道:“不必给我打这一针了,巴恩斯。”

维克多·沙逊爵士因心力衰竭而逝世。

1961年8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他去世的消息,全文尽管简短,仍然提到了他在上海的建造沙逊大厦等业绩。

上海成为维克多·沙逊人生的重要篇章。

维克多·沙逊是一位有前瞻眼光且行动迅猛的老板。他看好上海,就果断地移师上海;当他认为上海不再美好的时候,壮士断腕般地离去。从1923年初来到上海再到1948年离开,沙逊先后在上海待了25年,换言之,他42岁到67岁共25年是在上海度过的。

沙逊的事业在上海获得了长足发展;上海因为有了沙逊的人生故事,其城市色彩显得多彩而丰富,上海,更显得上海。

维克多·沙逊离开上海已经几十年了,他的杰作沙逊大厦就是和平饭店,仍然矗立在外滩。只要这栋高楼还在外滩,只要这栋高楼里的灯火还在闪耀,沙逊的故事就会继续被叙述……




来自群组: 综合点评社区


上一篇:他从外交辞职后成美国间谍,专事抹黑我国,却因写的小说太逼真而暴露被捕
下一篇:海上传奇 | 杜月笙的管家萬墨林 (上)
早上好,主内平安。主在客西马尼园哀哭祈求,使父神的心深痛不已。祂爱子的哭声,眼中的流泪;惊恐无助的忧伤要死!使父神的心也被撕裂!耶稣俯伏在地求告:“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挪去”。父神凡事都能,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户口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笃行民主言论自由 。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