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19路军和19军的区别在哪——国民党军队漫谈之一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3-11-11 2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color=rgba(0, 0, 0, 0.9)]19路军和19军的区别在哪——民党军队漫谈之一[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锦轴坊 [color=var(--weui-LINK)][url=]锦轴坊[/url] [color=var(--weui-FG-2)]2023-11-10 20:45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北京
[color=var(--weui-FG-HALF)]

编者按:《国民党溃逃到台湾的37个军》系列文章发表后,得到一众读者朋友的点赞、转发与评论。有读者在评论中向作者提问,19路军和19军的区别在哪?路军和军,是民国时期军队的两级建制,本文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入手,试着说明其来龙去脉及国民党军制的变化。
全文:4262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前身是陈炯明粤军部队。民国九年(1920年),粤军打败桂军陆荣廷部后,成立了3个师正规部队:第1师师长邓铿、第2师师长洪兆麟、第3师师长魏邦平。陈铭枢任第1师团长,日后19路军的主要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沈光汉、区寿年等均任中下级军官。陈铭枢这个团指挥有方、作战勇猛,成为粤军模范团,形成19路军最初班底。
1926年冬,因北伐有功,陈铭枢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军长,下辖两个师:蒋光鼐任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副师长范汉杰;戴戟任第24师师长、副师长蔡廷锴。宁汉分裂后,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人先后遭到排挤。蔡廷锴率第10师,划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建制,参加中共八一南昌起义,不久脱离起义队伍。
1927年冬天,陈铭枢由日本回国,重组第11军,蒋光鼐任副军长,蔡廷锴任第10师师长,重建24师由黄质胜任师长。1928年春,新建第26师由戴戟任师长。
二次北伐后,国民党整编全国部队,第11军缩编为1个师又1个独立旅,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3师,归第8路军陈济棠节制。1929年秋天,第3师改番号为第61师,由蒋光鼐任师长;独立旅扩编为第60师,由蔡廷锴任师长。
此后,这两个师的部队参与了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围剿”苏区作战等。1930年六七月间,陈铭枢就任“剿匪”军右翼集团总司令,第60、61师改编为第19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北上参加中原大战。部队打下济南后:蒋光鼐以19路军总指挥兼任济南警备司令,61师师长由戴戟接任;成立国民革命军第19军,隶属第19路军建制(此时,陈诚部国民革命军第18军亦编入第19路军序列,一·二八抗战时,中央军第5军也曾划归19路军指挥),下辖第60、61师,蔡廷锴任军长兼任第60师师长。但凡写到蔡廷锴军长的时候,指的是19军军长,19路军没有军长,只有正、副总指挥。
路军和军是两级建制,路军高于军,属上下级关系。北洋时期,路军作为战时临时组合编制,便已在军中出现。

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左)、19路军副总指挥兼19军军长蔡廷锴


国民党军建制长期混乱,除了路军还有集团军、兵团、军团、方面军等诸多叫法,这些建制或同时存在,或短时间内先后出现,令人困惑不解,给人们学习、了解国民党军史造成很大困扰。下面我们便从国民党军起家的党军讲起,争取把这些建制名称搞清楚。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以军校教官和学生为骨干,组建了黄埔军校教导团,何应钦任团长。这是一支隶属于黄埔军校、由国民党中央和孙中山直接指挥的军队。12月,又组建了教导2团,王柏龄任团长。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过廖仲恺提议的“建立党军案”,以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党军”第1旅,何应钦为旅长。4月,蒋介石、廖仲恺先后被任命为党军总司令、党军党代表。这便是国民党军队最早的雏形。

黄埔军校


1925年8月,国民革命军正式成立,先期编成6个军。具体情况详见拙文《国民党溃逃到台湾的37个军(上)》(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92657723035107874/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颁布《国民革命军编制表(草案)》——这是国民党军第一份正式编制表,规定:国民革命军为三三制编制,每军辖3个师,师辖3个团,团辖3个营,营辖3个连,连辖3个排,排辖3个班;每班定员12人,每排38人,每连116人,每营350人,每团1056人,每师3717人,每军9516人。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兵锋所向,势如破竹。一路上收编了大量军阀部队,实力迅速膨胀。据统计,从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国民党由8个军扩编为48个军,还有若干独立师(旅)。
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于1928年1月,颁布《国民革命军陆军编制草案》,对陆军编制做出如下调整:
取消军中党代表制;军为基本作战单位,军以上称“路军”,简称“路”,“路军”最高指挥官为总指挥;每个军下辖3个师,以及教导团、炮兵团、骑兵队、工兵营各1个;师一级单位分为下辖4个团的甲种师和下辖3个团的乙种师;取消旅一级建制,师以下依次为团、营、连、排、班;团下辖3个步兵营,迫击炮连、机关枪连、卫生队各1个;营下辖4个连。
方案颁布了,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军下面师辖旅、军直接辖旅等现象比比皆是。路军也存在直辖1个军、或直辖几个师等情况。但是,路军已由临时性编制成为军队常态编制。
随着二次北伐开始,国民党军编制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集团军”。1928年2月13日,北伐军正式编组为:第1集团军(蒋介石系中央军)、第2集团军(冯玉祥系西北军)、第3集团军(阎锡山系晋绥军)、第4集团军(李宗仁系桂军)。
名义上虽然是4个集团军,但部队组成并不统一。集团军以下建制仍是各行其是:蒋介石系集团军下一层级称军团,军团下辖军,最多时有6个军团20个军;冯玉祥系集团军下一层级称方面军,方面军下辖军,最多时有9个方面军27多个军;阎锡山、李宗仁系集团军下一层级称军,分别辖10个军和16个军。
这个时候,国民党的集团军仅是个概念性编制,仅起到区分各派系军队的作用。军团、方面军也为临时性建制,和路军类似,高于军。
同时,将其他地方实力派分别编成4个路军:粤军组成第8路军,李济深任总指挥,下辖5个军;川军一部组成第6路军,总指挥刘湘,仅辖1个第21军;川军一部组成第7路军,总指挥邓锡侯,仅辖1个第28军;黔军组成第9路军,仅辖1个第25军;滇军组成第13路军,龙云任总指挥,下辖第38、39军。
二次北伐结束,国民党着手整理过于庞大的军队。1928年12月,出台《国军编遣委员会条例》,取消所有战时临时指挥机构,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拟将全国部队缩编为65个师。
很快中原大战爆发,阎冯一方先胜后败,西北军将领纷纷倒戈投蒋,吉鸿昌被任命为第22路军总指挥,梁冠英被任命为第25路军总指挥,孙连仲被任命为敌26路军总指挥。蒋介石还以第23路军总指挥、第24路军总指挥招纳张自忠和庞炳勋归顺,张、庞没有接受。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左)、蒋介石(中)、阎锡山合影


在此前后,国民党将全国部队一共编成了第1路到第27路,一共27个路军,如上文所述,第23、24两路缺编。编遣会议要求,以师为最大作战单位。因此大多数部队取消了军的编制,路军实际上取代了军,级别相当或略高于军。但在实际情况中,军的编制并没有完全按废止,路军和军两种编制一直并存。1933年后,陆续又恢复和新建了军级番号,路军番号逐渐取消。1934年到1937年间,军的番号虽然逐渐开始取代路军,但路军的建制并未完全取消。

编遣会议闭幕式合影


“围追堵截”长征的红军时,国民党方面还出现过兵团(略高于军,约相当于路军)、纵队(相当于军)等战时编制,比如薛岳第2兵团下辖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建制发生了新变化,出现若干战时编制,如战区、集团军、兵团、军团等。
1937年8月,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划分为6个战区,战区司令长官统一指挥战区内部所有军队。到1937年底共划分了8个战区。其后,经过4次重大调整,到抗战结束前,全国共划分了12个战区。
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国民党军开始组建集团军,作为战役作战基本单位。最早是8月编成的张治中第9集团军,到1937年底共编成21个集团军。
在集团军下面、路军上面还有一个军团建制。抗战初期,凡是有发展余地的路军或军,都被授予军团番号,如孙连仲第26路军扩编为第1军团,冯钦哉第27路军扩编为第14军团,胡宗南第1军扩编为第16军团,罗卓英第18军扩编为第16军团,汤恩伯第13军扩编为第20军团等。到1937年底共编成25个军团。

左起:武士敏、杨虎城、冯钦哉、孙蔚如


军团作为一种战时编制,在民国军事史上经常出现。前文提到二次北伐时,蒋系第1集团军即在军上面设军团。热河抗战时,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即将华北各军及北上平津的中央军,编成共8个军团开赴前线,长城抗战后,军团番号一律被撤销。
抗战初期新组建的集团军,有从路军扩编成军团再扩建为集团军的,如孙连仲第1军团扩编为第2集团军,辖2个军;有从路军直接扩编成集团军的,如韩复榘第3路军扩编为第3集团军辖3个军,马鸿逵第15路军扩编为第17集团军辖1个军。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第8路军属于后一种,直接扩编为第18集团军。1937年8月22日,陕北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原粤军部队番号),下辖第115、120、129师(原东北军番号)。九、十月间,即改番号为第18集团军,仍辖3个师。
抗战初期,为适应对日作战,国民党在战区下面、集团军上面设立有兵团建制。淞沪会战时,张发奎任左翼作战司令辖第8、10两集团军作战,陈诚任右翼作战司令辖第15、19两集团军作战,即为后期兵团建制的雏形。到1938年6月,武汉会战的时候,正式编成兵团,如第1兵团司令薛岳辖第16、25、66、73军等6个军对日作战,第2兵团司令张发奎辖第9、60、70军和第29集团军对日作战等。
这样,抗战指挥体系团以上(含)出现了9个层级:
统帅部 战区 兵团 集团军 军团 军 师 旅 团
如此拖沓繁冗的指挥机构,在对日作战中极为不便,严重影响部队调动和作战。
1938年11月召开南岳军事会议,总结对日作战中暴露出的指挥、编制、机构等方面弊端。1939年2月,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废除兵团、军团两级建制,撤销兵团、军团番号(到1939年底,仅保留了刘文辉第5军团建制,其他军团全部取消);以军作为战略单位;新编制各师废除旅,每师3团,原2旅4团制的师,废除旅部,旅长作为指挥官,指挥一到两个团作战。这样,指挥层级调整为6级:
统帅部 战区 集团军 军 师 团
此后对日作战中出现的欧震兵团、李玉堂兵团、刘堪兵团等,均为战时临时编组,与集团军相同。

有“西康王“之称的刘文辉与家人在一起


上述指挥体系,基本沿用到抗战结束。
抗战后期,又出现了方面军这一战时建制。1945年6月,国民党将集中在西南地区的10几个军编为4个方面军,方面军辖若干个军,相当或略高于集团军建制。如卢汉第1方面辖第52、60等3个军,汤恩伯第3方面军辖第13、第71等5个军。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最后一场会战——雪峰山会战(也叫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国军方面即是以汤恩伯第3方面军、王耀武第4方面军为主力展开的。到1945年,方面军建制即全部撤销

国民党自党军起家,至抗战结束,军以上编制情况大致如此。(全文完)

(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
2.《中国国民党军简史》
3.《国民党军事制度史》
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5. 《本党政纲与政策》
6. 《国民政府法规汇编》
7.《编遣会议之决议案》
8.《中华民国政治史》等



[color=rgba(0, 0, 0, 0.9)]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7...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