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地缘政治”早该让位于“价值观政治”了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0-9-30 1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地缘政治”早该位于“价值观政治”了



[color=rgba(0, 0, 0, 0.3)]大道 荣升     榮昇社科     5月7日





“地缘政治”早该让位于“价值观政治”了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观点主要是:

1.海权论——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2.陆权论——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3.空权论——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

4.德国地缘政治——代表人物是德国将军卡尔·豪斯霍弗尔,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地带”学说。他认为,生存空间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表明德国的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
豪斯霍弗尔被认为是希特勒背后的人,他的生存空间理论指导了二战的德国战略选择。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理论“后盾”。
随着纳粹灭亡,卡尔·豪斯霍费尔于次年也履诺自杀,他的墓志铭是其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写的:他的父亲 “没有觉察到恶魔的呼吸,把魔鬼放进了这个世界”。

现代地缘政治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分裂世界论,代表人物:扫罗·B·柯恩。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塞缪尔·P·亨廷顿。3.单极论,代表人物:布里辛斯基。4.多极论,代表人物:基辛格。5.整合论,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德芒戎。

无论传统或现代,地缘政治学主要是从地理和空间来阐述其政治观点。

640 (2).png

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地缘政治”这一词汇,则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过去的一个世纪,很多理论家、外交家、战略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过度强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政治概念,即价值观政治。

错误的地缘政治主张,导致了人类的大劫难,如“德国地缘政治说”,使德国纳粹崛起找到了理论依据,将战火燃遍欧亚大陆,亿万人被卷入战争灾难之中。

其后的空间、核心、单极、多极地缘政治说,都是为那些野心家的扩张行为找到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如基辛格的多极地缘政治说,不辨善恶,不论好坏,无论大小,都可以成为“一极”,为各种政治野心家提供了实现局部割据、崛起、扩张的理论支持。

地缘政治说,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理论,简单说就是“扩张政治理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基本都是依据这个“套路”走过来的。
这种政治理论带给人类的不是和平、美好、发展,而是战争、掠夺、明里暗里的征服和奴役。

地缘政治的基本特点就是抢地盘,扩充“势力范围”的思想理论。其作用就是激励政客野心家去冒险抢地盘,扩大势力范围;而普通百姓只是被利用的对象。一国的政治、经济都沦为政客们“抢地盘,扩大势力范围”的工具。

经济成果和社会环境是政治行为的派生物;采用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也即由什么样的政治行为主导国家发展方向,其反映在经济社会结果上,就会展现出不同的形态。
比如,大陆“文割时期”的政治导向是压制市场经济发展,革除传统文化。其结果就是市场几乎为零,经济几近崩溃,传统文化消失殆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行为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放搞活,经济发展动力空前释放,经济连续30年高增长,形态社会呈多元发展。

再如,瑞士、瑞典、芬兰等小国,富足而祥和。这么多年过去了,没见被那些敌国入侵过,一心一意搞经济,国防开支甚少,无需供养大量军警,财政负担较小,并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民生保障,民众日子过的很滋润,与传统意义上“小国寡民”完全不同。

人类社会进入到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参与行为已经呈现出了以“价值观政治”为主线的特点;“价值观政治”实际上在近二百年来已经开始逐步主导人类社会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行为。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思维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并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具有稳定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对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有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640 (3).png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及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再者,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作用上,大致有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人的动机有导向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
正如有人形象的比喻,人与人的距离,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价值观的不同。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方向。

德国哲学家E.施普兰格尔“关于6种理想价值型解释”具有代表意义;它们是: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猜想)。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说到价值观就不能不说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也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base/superstructure)社会模型。经济基础指社会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并组成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它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宗教体系等。

主流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依时间前后排列)有:古典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

研究称,宗教是一种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不可证伪即“必须信之”的学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说教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此说是对宗教这一特殊意识形态做出的较为准确的解释。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
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另有很多民间宗教,社会上起着宗教作用的类宗教,等等,略去......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两个概念的基本意义大致重叠。所以,将价值观政治称之为意识形态政治,也未尝不可。或者,单讲价值观政治更恰当一些。

价值观,简而言之即人类对所处世界、社会中,是与非,好与坏,黑与白等的基本判断、应对思想及行为准备。

价值观政治,即是不同价值观行为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较量。

从史实看,人类近二百年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价值观政治已在逐渐开始起主导性的作用,未来还将继续起作用,直到有一天,价值观和各种信仰大融合,归于普世思想观念。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其有着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身相同相近的认知方向和价值取向,最终九九归一不可避免。所以,那一天终究会到来,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认知领悟能力的提高,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