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一):思想理论准备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0-9-30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辛亥革命成探源(一):思想论准备



[color=rgba(0, 0, 0, 0.3)]大道 荣升      榮昇社科     4月19日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一):思想理论准备

(一)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在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的,旨在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行动。
也泛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认为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应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1911辛亥年,以革命党主导的,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的一系列革命行动。

辛亥革命的起因,是由于清廷与民争利,下旨收回川汉、粤汉民间铁路路权(也即铁路国有化),又不予合理补偿,造成铁路持股人的普遍不满。而这两条铁路的持股人既有民间投资者,也包括大量的商、工、军、政等阶层的集资人员。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铁路股东及其关联方,在铁路公司和主要股东的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激烈。

同盟会等革命会党,趁机参与并领导了这场民间运动。而清廷的残酷镇压,进一步激起了民间的更大反弹。

9月25日,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四川“保路同志军”攻占荣县县衙,组建容县军政府,宣布容县独立,成为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

容县独立,极大地鼓舞并引领了全国民众运动的高涨和发展方向,使全国保路群众运动发生质地改变——上升为具有“废旧布新”的革命性质。

受容县革命形势鼓舞,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满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士兵,于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群起响应,带领起义队伍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了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队在掌控武汉三镇后,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经起义各方协商决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宣布成立。

(共和国,即共和制国家。共和政制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国家暨政府是公共性质,不是私家属性;国家暨政府应为公共事业、公众利益做事,而不能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二是各级公共权力执掌者不是继承或世袭,而是自由公正地选举产生。)

640.png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满清朝廷独立。在满清旧臣袁世凯等实力派的胁迫下,1912年2月12日,清皇溥仪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统治华夏大地2132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帝王专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而且是历史性的根本改变,所以它是成功的。

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因为它在思想理念上,彻底改变了千年一以贯之的政权设计理念;人们从思想上开始抛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信条,并开始向这一陈腐而邪恶的政治制度决裂。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却不是偶然的;它在成功之前发生了很多大事,积累了很多令世人难忘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首先要讲的是,当年孙中山在认识到帝王专制制度的陈腐和邪恶之后,转而寻求新的国家制度建设理论,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与理念上的指引。

(二)

孙中山有关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设想和理论,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为其后中华民国的政体设计和施政行为,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这方面,与他成立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暨同盟会一样,在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国家的实践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决定性历史意义。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病逝),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樵。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五权宪法》首创者。

他率先举起了消灭帝制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王专制”。

孙中山少年时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他目睹清廷腐败与顽劣,决定弃“医人生涯”,行“医国事业”。

他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曾投书李鸿章等满清权臣,阐述自己“革除弊制,励精图治”等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李鸿章等的回应;还曾千里迢迢奔赴李鸿章府上,欲当面表达自己的主张,然而却吃了闭门羹,最后连李府的大门都没有进得去。

从此,他彻底看清了满清的腐败顽劣本质,不再对改良抱有幻想,下决心推翻满清皇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894年,孙中山前往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他提出的建立合众政府,应该是参考了美式国家体制的设计方案。将革命理念定位在通过民族革命,最终实现建立共和国的目标上。

这为反清各界在思想上树立了一面旗帜,与之前反清组织的主张有着质地不同。

在清朝初年,明朝遗留下来的皇族子孙和遗民曾经建立了很多反清组织,这些组织,比较有名的比如洪门、天地会、三合会,还有小刀会、白莲教、红花会等。

他们的主张基本都是“反清复明”,目标就是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明朝统治;推倒一个皇权,恢复另一个皇权,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孙中山提出的建立共和体制的思想具有开天辟地的重要意义。

说他具有开天辟地意义并非拔高,而是事实。比如,在满清统治中国268年中,各地反清组织多如牛毛,各种民间抗争数不胜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高屋建瓴,且极具先进性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

孙中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人。

640 (1).png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国外,期间他实地考察了西方的社会制度,体会到“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因此,在后来组建同盟会时,他提出的政治纲领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中华民国的名称,也是同盟会成立时确定的。

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视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属民权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则被认为是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
(民国之前,中国是个纯粹的小农社会,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所以孙中山由此提出平均地权,也是出于普惠大众的考虑。后来的实践证明,不能用简单的平均方法来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这是后话)

在组建同盟会的时候,孙中山已经提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要遵循的原则和方式,以及远景规划,比如直接提出未来要建立的国家名称都已确定。

有人可能会问,孙中山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而不是改良行动,来实现他建立民国的主张呢?
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眼见戊戌变法被镇压,改良的路子被堵死,就是后来迫于形势清廷搞出的“皇族内阁”也是换汤不换药,等等;孙中山不会像康有为、梁启超等那些遵循教条的知识分子那样,再对满清朝廷抱有任何幻想了。

实践证明,孙中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和前赴后继的暗杀行动,就不会营造出满清各界积极反抗的社会氛围,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做了《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的演讲,正式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主张。

伴随着在思想理论上准备的日臻完善,军事行动的逐步升级,迎来了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总爆发,一举推翻了腐败顽劣的满清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也被起义各省代表共同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至此,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基本得以实现。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