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中国的百年辫子情结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2-27 19: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中国的百年辫子情结




2018-02-21 taxinfo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这一个“朝”字与一个“国”字,差别大矣。辛亥革命不仅是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的国家。它的深远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一直是家天下。几千年封建皇权,国家或姓李或姓赵或姓朱或姓爱新觉罗。国家,或者叫天下、叫江山,属他们私有。辛亥革命打破了这个封建独裁的政体格局,天下为公,国家属于全国人民所有——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几千年传统的“打天下、坐天下”家天下观念,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和社会否定。

             人们终于明白,国家者,非一家一党一集团所有,归全体人民所有也。

             这是历史进程里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当时,我们六安童谣曰:宣统二年半,遇到革命来捣蛋。清军八旗冲霄汉,打不过一个孙中山。

             这个童谣,首先在学校传播。

            学生总是走在时代前列,学堂里维新革命思潮普遍,许多在社会上视为难以接受事物,在学堂里已习以为常。

             当 时,社会上的民众,谁也不敢私下剪去辫子,但剪辫子在学堂里并不稀罕。只是剪去发辫的学生在外出办事时须戴上假辫子,以免被人指点滋事。

              南京提督张勋,人称“辨帅”,对诸多学堂学生剪辫子一事,严令“剪辫者杀无赦”,竟然杀了好几个剪辫子的学生!

             清人入关时,逼汉人剃发蓄辩,顽抗这以违制处以斩杀!故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汉人因蓄发不剃而获祸者无数。

             锦州知府金文淳,对清兵要剃他头发,以禀明府尹后方可剃发推诿。事情传到清廷,帝大怒,立命正法。刑部尚书代为说情,亦触帝怒,几乎牵连被斩。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起事蓄发,称为发匪。到光绪、宣统年间,若有人剪发易服,又会被怀疑为革命党。

              历经三百年奴化统治,剪辩子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历史的车轮还有很大惯性。

              汉人由拒绝剃发,不知觉中,竟然非常惜护起头上的那根猪尾巴了。

               宣统年间,某南京人在学堂求学,跟随众同学一起剪去发辫。此人放假回乡,与岳丈在街上不期而遇。老丈人见他剪掉辫子,恼恨异常。回家后对媒人说:“吾女决不能配这个秃驴,没说的,退婚。”但其女却钟情未婚夫,见父命退婚,愤而剪去头发,发誓要出家为尼。其父心痛爱女,大窘无奈,便再次央求媒者复为撮合。婚庆时,一贺客以“彼此间无发可结,却做成结发夫妻”戏之。

               自一九一一年结束“吾皇万岁”,近四十年,万岁一词在我国绝迹。

             不料,这个被打倒的封建“万岁”,却堂而皇之又重现。

              继而叩拜之声传遍普及全国。

                奇怪的是,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几十年后,我中华全国革命精英与百姓,对此并没有异议。

               可见,人们并没有“解放”,不仅没有“站起来”,而且内心深怀恐惧。

               否则,为何还要高呼“万岁”?

              须知,即使在封建时代,呼颂皇帝“万岁”,也是庙堂大臣的礼仪,与百姓是不相干的,即使帝王出巡,老百姓在旁边看热闹,也不须山呼“万岁”。

              但国人不长记性,喜欢发飙。二锅头半两就能把人变成二青头。西红柿一上市,好家伙,居然被红歌激发的又“万岁”起来。

              “文革”和个人崇拜的味道,越来越浓烈。

              可见,长在头上的辫子好剪,长在心上的辫子总是挥之不去。

              心中的辫子,其实比头上的辫子更可怕。头上的辫子,是淫威下的无奈。心中辫子,则是自甘为奴。

              相关阅读:

                 民族主义 - 辫子和裹脚布情结

               谈到狭隘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在满清时的辫子,以及把这根辫子作为民族象征的观念和对此进行誓死捍卫的行动。这根辫子虽然是满族统治者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居然成了中国人心悦诚服的民族象征。辛亥革命后,这根辫子虽然从中国人的头上消失了,但是,其是否从中国人的心里消失了,就很值得怀疑了。

               比辫子更加悠久的是中国人强加给中国妇女的裹脚布,光阴荏苒,这条裹脚布曾经成了中国不可或缺的美德的象征以及和辫子一样被竭力捍卫的对象。现在那根裹脚布虽也早已不见了,但是中国人头脑中的那条裹脚布是否拆除了呢?我奶奶是小脚,我小时候记事的时候还看到她的小脚,尽管已经没有了裹脚布,但是脚还是小的。裹脚布拆除了,但是畸形的小脚永远不会复原了。那拆除了裹脚布的头脑是否也永远不能康复了呢?

               如果说辫子是中国人对于权力的崇敬,那么裹脚布就是中国人对于美和德的理解。至少曾经是这样的。

               辛亥革命之后,历经清帝逊位、五四运动,旧派学究辜鸿铭还保留着头上那根辫子。他第一次走上北大讲台时,全体哄笑。辜鸿铭不慌不忙地道;“诸位不必笑,我这根小辫子,要想除去容易得很,但诸君心里那根辫子,要想除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一言既出,四座哑然。辜鸿铭是一个顽固的满清遗老,但是他倒是不虚伪,也还有不错的幽默感。他的轶事和语录不少不无启迪也令人捧腹。那么,辛亥革命后至今已近百年,历经变革和沧桑的中国人心里的那根辫子如何了呢?那条中国人头脑中的裹脚布又如何了呢?

               辫子在中国的出现,是从满清开始的,因此它和华夏的历史在长度上是无法比拟的,它以汉族极不情愿的方式强加在了每个人头上,它又让汉人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认同捍卫了它。从极不情愿到热情认同的过程和结果中,这根辫子表达了中国的民族性格,而且很可能还在继续表达着中国的民族性格。

              那条历史更加久远而消失得更晚的裹脚布,则是根据汉族自己的道德理念和美学标准强加给自己的半数同胞的。它的出现,从来没有外来的强迫,而是自觉的约束。这似乎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己思想的约束。正是这条裹脚布,使得汉族人没有理由比痛恨自己更痛恨满清。

             中国人的特别爱国和中国的特别盛产汉奸似乎是两个不能共存但是却恰恰共存的现象,其实,只要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这就不难理解了。“爱国”其实和“汉奸”是相辅相成的。让我们还是从民族说起吧。
  
            曾经在一部香港电视剧中,其中有那时关于清朝末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在电视剧的每集开头,都有主题曲,‘孩子,这是你的家,金壁辉煌。。。’。画面就是紫禁城。镜头从远近和不同的角度交待了这个皇宫的奢华,直至主题曲完了。那是在召唤国人起来保卫大清的江山。原来那是慈禧太后黔驴技穷了,要民间起来帮助她抗击列强恢复满清的统治。
  
             但是,中国的黎民百姓和那些他们从来不得入内的宫殿真的有关系吗?那草莽中的饥民和这泼血的豪华真的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有的话,那么就是,这后者是前者的原因。这逻辑上的原因,自然应该造成感情上的对立。但是,慈禧太后这个时候要使人民感到,她的泼血豪华和这些被她和满清剥夺得一无所有的黎民百姓之间是有血肉之情的。这就是民族感情,这是一面旗帜,需要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挥舞,不需要的时候,把它藏匿起来,甚至踩在脚下。挥舞这面旗帜还真的管用,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就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在维护辫子的狂热中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奴才对于主子的感情就是在残酷的压榨下形成的,就是在一些小恩小惠中得以加强的。
  
             满族的统治者和汉族的老百姓之间,本来没有感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由“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大屠杀以及文字狱导致的仇恨。但是,在清朝末年,确实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已经认同了满清就是自己的国家,这辫子就是民族的象征,这个国家是上天所定,这根辫子是祖宗所赐。而且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很多人还要誓死捍卫自己的辫子。那时的中国人可能已经都不记得这根辫子是如何以及何时开始长在他们头上的,他们也忘记了他们的国家清朝是如何开始的。这是洗脑的成功,当然,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遗忘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擅于遗忘的人民。
  
              那些由满清和汉人自编自导的大屠杀,也许很多现在的中国人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许多都不曾听到过这样的事件。这些满清入主中原初期所进行的大屠杀,有的惨烈程度绝不亚于后来日寇侵华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在后来的侵华战争的政策制定中还参考过这些屠杀,他们认为,对于中国人只要有足够的屠杀和由屠杀带来的恐惧就可以让其俯首帖耳。他们的根据就是满清入关以后的一系列大屠杀和此后的社会安定和繁荣。屠杀、恐惧、安定、繁荣。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中国历史。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规律。
  
                这样的历史恩怨也就不再提及了,这样的罪恶也就被粉饰,进而被刻意遗忘了。

转自网络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