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崇福史话|“碗大崇德县”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9-2 15: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崇福话|“碗大崇德县”的前世今生


                                                                                                  
            如今大概只有70岁以上的老崇福人可能还见过崇福的古城墙,过去有句话叫“碗大崇德县,筷大桐乡县”,其实就是在崇福人心中崇德县城比桐乡县城宏伟多了,然而这座城池在历史上历经三次大的浩劫。


3a77af7c55b05284dfa5a73d96b918ea.jpg


(图为解放初期的崇德城门,是1936年在大小南门间开的“”中正门”,后改名为“”解放门”)


                崇福镇的城墙从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开始筑城墙。明代中叶倭寇入侵崇德县,城墙遭遇第一次浩劫,例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3月、5月,倭寇连续二次沿运河进犯崇德,筑城防倭成为民间的迫切要求。有民谚云:“崇无城,贼人入境如无人。”1555年崇德县令采纳当时的居乡右通政吕希周建议,将横贯城区的运河改道,沿城墙向东拐一大弯,回环绕城,以水为障。故有“明朝吕希周,直塘改作九弯兜”之民谣。


               修缮后的崇德城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阔一丈五尺,水旱门各五,濠周于城,八里五十三步。东门称青阳门,旧南门(俗称小南门)称丽正门,新南门(俗称大南门)称薰仁门,西门称兑泽(又称素商门),北门称朔义门(又称拱宸门)。吕希周撰《崇德县筑城记》碣石立于城门口。此后,倭寇再也没有入侵得逞。


              城墙经明清两代的屡有修缮,第二次大的浩劫。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两次攻陷县城,焚毁商铺、寺庙、民宅多处,并拆去东半城移筑于县东六十步靠南北市河,置东门于义济桥(中桥)西堍。同治五年(1866),拨款二万九千贯依故址重筑城墙并浚池。八年(1869)重修朔义门。十一年(1872)重修西水门。光绪三年(1877)西门城垣间段塌陷。可以说经此一役,崇德城墙已经破败不堪。



              民国初期城门整体尚完好,但部分城墙已经倒塌。1936在大、小南门之间新开的中正门(俗称新城门)直通长安塘,成为进出县城的水陆交通要道,一度荒凉的大南门一带复又热闹起来。



84c69aacc95f6c0902da75fabe14b1fc.jpg


(1874年年底日本间谍曾根俊虎曾沿途画下《石门县城壁图》)

   

           日军占领期间,城墙遭遇第三次浩劫,封闭东门、大南门,并在其他各门城墙高筑碉堡炮台。1939年3月,汪伪政府修筑西门外水陆要道防御工事。拆除城墙在大坛街、小坛街、堃利号南首空地以及惠庵街、酱园街作坊靠河西首等处筑墙,禁止通行;将张福板桥水道钉椿,船只不能往来。抗战胜利时,南门瓮城己圮,北门瓮城变为城垛,城外护城河淤塞。1947年12月22日,当时的县政府曾拆除北门城垛,拆下之砖石用于修缮城墙。



e0ee92d2580b5cba5998135b26835b74.jpg


(此图为1951年的崇德解放门,很可惜其他更大的城门没有照片记录)


f74f68dfc99c99eea0f437ebc9eb7325.jpg


(图为1956年拆除城墙建造环城马路,从地理位置上看应该是大南门(今糖坊弄一带))


                 1949年5月崇德县城解放后,中正门改为解放门。1956年开始修筑道路,陆续拆除旧城墙。1958年至1959年,旧城墙被全部拆除,城墙砖石运至农村兴修水利,自此崇德古城消失。


                 如果今天你还想去找找古城的遗迹,大概有西门竹行桥东端、养济弄北侧住房后及糖坊弄南面民宅前旧城墙泥土堆积遗迹依稀尚存。几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讲北京古城被拆除历史的书《城记》,有多少像崇福城墙一样的古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今天仅凭此文来凭吊下消失的崇德城墙吧!


来源:《语溪文史》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