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历史上的东南互保与联省自治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8-1 0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历史上的东南互保与联省自治





                                                                                                   
文/蒋权/公众号:yitian2781

1860年英法联军烧掉圆明园之后,满清30岁的年轻皇帝一病归西,26岁的皇家遗孀慈禧主动掌控了大清的朝政,史无前例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变革,史称洋务运动。电报电话蒸汽机,北洋舰队,外国语学院,客运轮船公司,兵工厂,铁路等现代化特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四年之后就成功收购美资企业(旗昌公司)并陆续投资大型煤矿开采,投资中国第一家保税仓栈,投资南洋公学(今天的上海交大)。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曾有过的革新,骑马射箭的满清在短短几十年里都做到了。就连1884年刚刚问世的马克沁重机枪,满清政府在四年之后的1888年就开始在金陵制造局仿制生产了。

随着满清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主义随之迅速崛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力的各地督抚在剿灭太平军的战争中不断把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上,洋务经济发展过程中,满清的地方权力开始慢慢坐大,满清中央权力开始逐渐衰落。

1900年,当满清中央政府忘乎所以对欧美十一国“宣战”之时,东南各省督抚毫不理会中央政府的命令,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由盛宣怀(满清邮政大臣)从中联络,与各国驻沪领事达成九条协议。各地督抚还曾与盛宣怀密议一旦大清有变,即刻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期间辜鸿铭还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过东南独立的计划。

3a1729308de7a2ec4fd5ade33d32b048.jpg



在满清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东南互保九条章程》使中国最富庶繁华的东南各省免遭战火。相对于1900年俄军占领整个东北的结局以及后患灾祸,东南互保杜绝了新式工业的南中国被侵占的可能。这个事件是清末中国历史格局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满清督抚的政治思维已经具有近代欧洲的风格!近代中国与洋枪洋炮的对阵之中也在悄悄撼动着几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

1907年,直属满清军机处专门负责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宪政编查馆)在奏稿中也提到:“中国地大民众,分省而治。谘议局为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之枢纽,必使下足裒集一省区之舆论,上仍无妨国家统一之大权。”  当时满清政府推行的预备立宪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和教育改革,核心是官制改革。其二是设立议会。其三就是实行地方自治。

1908年,在清政府给出的立宪九年时间进程表中,计划在第三年开始普及识字教育,逐步使民众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五。预计在第九年,也就是1916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颁布议员选举法,举行议员选举。

1909年,当选江苏省谘议局议长的张誊同当时的江苏巡抚(博尔济吉特·瑞澄)商定:张謇发起联络各省谘议局,瑞澄出面联络各省的督抚,共同请朝廷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1909年12月,十六省谘议局的五十多位代表抵达上海成立了《国会请愿同志会》。该会《简章》以请求政府即开国会为目的,并宣称不到国会成立之日,绝不解散。他们在1910年联合各省商会以及海外华侨连续三次聚集到北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909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同时也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满清政府在举国压力下将九年预备立宪期修改为五年期,并宣布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掉了军机处等机构,公布了制定的内阁官制,组成了一个新内阁,庆亲王(奕劻)出任总理大臣。十三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员有四位,蒙古旗人一位,满族官员有八位,其中皇族成员占了五位,这个内阁当时被世人嘲笑为皇族内阁。其实那时的中国人真是不知足啊,皇族内阁也他妈是内阁呀,总比打打杀杀一百多年后,连个立宪内阁的影子都没有强多了吧。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人不愿意看到立宪和责任内阁不断改良延续下去,那样就没法革命了。内阁成立不久,满清的立宪就被武昌的枪声打断,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曾经试图挽救大清的立宪,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是中国已经踏上另一条百年之路了。接下来,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压缩版的春秋战国新时期,简称民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袁世凯试图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在袁世凯颁布的《皇室规范》中规定:亲王宗室犯法治罪与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不得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民争利。作为清末立宪的积极倡导者,袁世凯不可能不清楚旧制度是走不下去的,但是袁世凯自己也没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新制度构想。民国初年的中国内部纷争不断,外加日本的二十一条,这些都让袁世凯疲于应付,历史给袁世凯的空间太狭窄了,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好。1916年,57岁的袁世凯忧愤成疾,不治而亡。

1919年,曾经的保皇派人物梁启超在《解放与改造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联省自治”的概念,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随后几年,中国各地兴起了一个联省自治的风潮。期间,满清举人出身的赵恒惕在1922年公布了《湖南省宪法》并任湖南省省长,随后联络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奉天各省,试图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联省自治政府,与当时武力统一中国的方式抗衡。

另一位主张联省自治与联邦宪政模式协商统一中国的重要人物是广东的陈炯明。陈炯明认为:盲论之士,往往以主张“分治”,即为破坏“统一”,曾不知“分治”与“集权”,本为对称之名词,于“统一”何与?北美合众国成例俱在,岂容指鹿为马!民国以来,正坐盲论者误解“集权”为“统一”,于是野心者遂假“统一”以夺权。

70fe6f38ba2899d3565de0f3aa36095d.jpg



1920年,陈炯明回到广州,广东省议会推举陈炯明为省长。随后,陈炯明在广东省九十多个县推行自治,选举县长。陈炯明说:中国各村自古实行共和制,各村莫不以自治为宗旨。今中国之自治,应先自村庄上施行,依次发展,及于全县全省与全国。刻广东已在村上实行分区。自治村中,警察与税收由人民自办,将来各县县长与省议员亦归人民自举,再由议员共举省长。他省能仿行之,则可达到联省自治之目的。

孙中山也曾经说过:“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省区,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区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  但是,当孙中山做过几天“临时大总统”之后就不再这样认为了。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借助陈炯明的粤军重回广东,重组军政府,当上了“非常大总统”,发起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宣称:北京政府不是民国政府,需要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像推翻满清,推翻袁世凯那样,再造一个民国。当时的民国就是这样,段祺瑞刚刚再造共和,孙中山又要再造民国。对此,陈独秀评论说:“什么护法,什么统一,都是一班没有饭吃的无聊政客在那里造谣生事,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不过是各派的政客拥着各派的军人争权夺利,好像狗争骨头一般了”,这是“狗的运动”。

1922年,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拒绝了蔡元培和胡适等一百多人联名致电要求他履行与民国第二届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的承诺,令社会各界大失所望。段祺瑞得知孙中山的态度后对曹汝霖说:“孙文以临时约法被蹂躏为旗号,闹革命,可是,现在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孙文却还要坚持造反,从今以后,就变成是他不对了。”

对于孙中山的出尔反尔,陈炯明非常不满,他向孙中山说:“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推翻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可是这些话,对于刚刚做了“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哪里还能听得进去啊。

当时的章太炎与陈炯明都主张联省自治,建立联邦制国家。他们都反对孙中山的武力统一中国。章太炎认为:“中国必须伴随一场体制性变革,变革的重点就是中央放权,地方扩权,以“地方自治” 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力冲突 ”。章太炎是“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与孙中山,黄兴被称为辛亥三杰。因政见不同,章太炎与孙中山最终分道扬镳。

伴随着“联省自治”与“武力统一”的对撞,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恩恩怨怨在炮声中开始,也在炮声中结束。最后,陈炯明的粤军被苏联军官指挥下的苏制大炮击败!陈炯明——这位中国联邦宪政的实践者在困境之中病死香港,在章太炎为陈炯明撰写的《墓志铭》中透露:孙中山曾经宣布要用毒气弹攻打陈炯明......当时香港的《工商日报》这样评论陈炯明的去世:“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少了一个好人。”

古老中华历经千年沧桑之后,走进了中外冲击的百年变革。然而最后,中国历史还是选择了战争的方式从一个统一走向了另一个统一。选自《未来注定还要翻天覆地》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