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冷战击倒庞然大物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7-30 09: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冷战击倒庞然大



                                                                                                   


冷战击倒庞然大物

冷战(Cold War),是指以美国与前苏联为主的两大强国集团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和紧张状态,也即在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自由经济体阵营,与苏联暨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计划经济体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较量。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美国前总统哈瑞·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的观点,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该咨文主题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为了保障各国和平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力主建立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在于使它的所有会员国都能享有永久的自由和独立。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美国政府曾经屡次提出抗议,抗议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使用压力和威胁,因为这违犯了雅尔塔协议。我还须指出,许多别的国家,也有相似的问题发展。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

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

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联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前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而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对抗,暗战与明战交错。在这段时期内,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对抗通常是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也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是,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大规模武力来结束彼此间的争斗。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忌惮,还相互保证要销毁核弹。

冷战开始的前奏事件是“五国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议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6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是战后战胜国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标志。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出现严重分歧;价值观不同则相处难长久。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其战略体系。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针对西方在1948年制裁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在处理战败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自处置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同谋划。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代管日本本土。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泡制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即欧洲复兴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个要件,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策略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扼制两国的公X党。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供运,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供XX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有人称"杜鲁门主义"是对世界的干涉主义。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供XX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主导权的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的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有观点认为"苏联的极圈主义,供XX义意shi形态的扩张以及斯d淋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另有观点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自由世界,而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决不容许美国插足。

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籽油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

针对美国一系列新政策变化,前苏联最高灵道斯d淋采取了相应对策。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既有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

斯d淋确立的积极防御方针是,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在战后组织大规模复原,更新武器装备,改组作战指挥系统,使整个军队装备和素质大大提高。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

二战后苏联不仅在东欧地区建立"安全带",并在远东也大肆扩充权益,中苏奉行友好关系,协助苏东部的纵深防御。为了恢复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监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制订了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莫洛托夫计划来援助东欧经济。

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关系持续处在冷战的发展时期,但双方的政策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的优势逐渐显露。

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提出了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在第三世界进行"和平渗透"的"三和"政策。其目标是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加紧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与美国争夺战略空间。

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事件是冷战进入高潮的标志。1961年8月,为阻止东部德国人大量涌入西柏林,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柏林墙。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持续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其后西方默认了柏林墙,直到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宣布取消缔结对德和约的期限,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才得以缓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侦察机发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这一阶段,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

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非常明显,对美造成很大压力。这十年的美苏关系经历了表面上的短暂缓和,尔后进入激烈的对抗。后期,美国经过调整战略,甩掉了越南战争的包袱。而相反,苏联的主动出击则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靶子,背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逐步陷入困境。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途中在关岛对记者发表谈话,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决裂,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大力扩充军事实力。同时巩固"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70年代上半期,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实现对美战略优势。

在激烈对抗的同时,70年代的美苏两国首脑频繁互访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等方面,为关系缓和释放契机。美苏两国领导人为解决相互冲突、增加彼此了解,在70年代举行了5次会谈。在这些会晤中,美苏两国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比较重要的是苏美举行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中欧裁军谈判、禁止核武器试验以及化学武器谈判。

1975年,基辛格说服新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这是一份35国签署的协议,认定了欧洲"不可侵犯的边境",并宣布了对人权的各类保障。《纽约时报》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象征着批准"苏联对东欧的吞并。基辛格争论说,与对民主国家相比,它"对拥有着最庞大陆军的强国具有更大的约束"。华沙条约国家宣称这是一个巨大胜利。

从1971年至1981年的十一年间,苏联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亚等十二个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利用这些条约把这些国家变成它的势力范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超过经济援助,70年代后期,苏联军火输出直接服务于向第三世界的扩张。

苏联利用古巴在第三世界打代理人战争,由古巴派军队,苏联出武器,介入一些国家的内部争斗。例如,插手安哥拉内战;在红海地区,介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为了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苏联出动十万大军占领了阿富汗。不顾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达到了不惜成本、不计后果的地步。

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境的时期,美国从守势转为攻势,逼苏在各领域让步,美、苏之间终于出现戏剧性的和解。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走向结局的最后时期。

以马耳他会晤为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时期。苏联的大尺度退让,被美国认为是从几十年"冷战"中最终赢得了"胜利"。这期间的卡特主义、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起到了助推作用。

1980年,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卡特主义,卡特宣布"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必须采取任何必要手段,包括武力在内,反击这种企图"。这表明美国把它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带,即西欧、中东和远东连接了起来。此外,卡特政府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里根提出"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口号,采取以"现实主义、实力加谈判"为主要内容的对苏战略方针,把遏制苏联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环节,努力恢复美国的霸主地位。

1986年3月14日,在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里根认为,美国应采取对苏联强硬政策,"以低烈度的战争"方式支持亲苏国家中的反政府武装活动,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直接介入反政府活动不明显的亲苏国家,支持那里的"自由战士",以便将苏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有限地推回去"。

对于第三世界中的亲美"独裁政府",要施加影响,促其实行"民主化"改革,避免因内部动乱而为苏联所用。

80年代前期苏联对里根推行的新遏制政策,采取了极为强硬和全面对抗的政策和措施。但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后期以来的老年政治危机和持续计划经济,长期对外援助和战争扩张,造成苏联社会严重停滞,国家财政入不抵出,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各种危机呈集聚爆发态势。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针对内外形势,采取在国内政治中提出"公开性"和"改革",试图结束苏联出现的停滞局面,求得社会政治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同时在1986年1月,提出外交"新思维"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推行和平主义方针。在"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论下,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非军事化"和"人道化";苏联的政策是"反对暴力"、"消除敌人形象"等等。

1986年1月1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了在十五年内分三阶段全部销毁核武器的声明,想用这个办法来阻止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同年4月和8月,苏联又先后提出大规模裁减驻扎欧洲常规部队,暂停核试验等倡议。

美苏关于中程导弹的谈判几经起落,最终在1987年签订了中导条约。在谈判中,美国采取了进攻态势,一开始就以一纸计划来取消苏联在欧洲已部署的中程导弹;此后又提出"双零点方案",要求苏联销毁在亚洲和欧洲的中程导弹。苏联在同美国进行了一番较量后,全盘接受了里根政府所提出的方案。

80年代最后一年的1989年,是美苏关系急剧变化和转折的一年。这一年苏联、东欧形势急转直下,给美国带来了"和平演变"的历史性机遇,新上任的布什政府抓住机会,提出了新的对苏政策,使美苏关系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了第一次对苏政策讲话。随后又于5月22日在康涅狄格州美国海岸警卫学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对苏政策。这两次讲话便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出台。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其具体目标是:用施加政治外交影响和提供经济援助的办法,加速对东欧的演变。

布什于同年7月亲自访问苏联的后院:波兰和匈牙利,敦促戈尔巴乔夫加速实行收缩政策,从第三世界撤退、不干预东欧的变化、在裁军问题上迈更大的步子;鼓励戈尔巴乔夫尽快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加入到西方的"国际大家庭"。

1989年民主德国即苏联盟国东德,出现大量民众外逃潮,使东德政局出现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


65fad3128c3b7b5b89bd1966cbf05be7.jpg

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倒下的瞬间,出现大批东德人越过柏林墙废墟,涌向西柏林的壮观画面。

其后,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纷纷发生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改变。同年,戈尔巴乔夫因结束冷战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1990年7月,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说服戈尔巴乔夫不反对德国在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以作为德国持续经济援助苏联的回报,清除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建立美苏战略伙伴关系,使冷战正式走向终结。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背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会晤后三方发表的公报称,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

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最终成为泡影。明斯克会晤公报发表后,原苏联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于1991年12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平等创建国。


98af95ae64919da4fb88ae940ae118f7.jpg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庞然大物——苏联倒下了。

有一部表现冷战的电影,在结尾总结:“为什么西方社会成为冷战的胜利者?” “因为他们的对手把自己的人民作为权力斗争中的工具!千百万人的流血和痛苦,灾难和忧伤,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抽像的概念。”

“大的方面讲,人类社会只有一种规则,即基于人性的规则。作为诺斯替主义的xx主意能一时彻底打碎这些规则,却无法建立起一套新的规则;因为人类社会只有一种规则,即符合人性的向善,自由,爱心,互助的原则。

这是个人主宰一切的星球,以人为本的组织最终获胜。”

苏联人精明狡猾,一个个战术上的胜利挽救不了、掩盖不住战略上的失败,苏联不是败给美帝,而是败给了自己的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的集合体——苏联体制。


a639129153e630a5feec60814e1892cf.gif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