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央行拼了,一万亿入市!
一
一 近日,中国五大行公布实情已全部完毕。
“惨不忍睹”四个字应该最为合适。中行净利最惨、农行不良告急、建行逼近红线,中农工建全部跌入0增长,交行还在边缘挣扎!中行暴跌734个基点沦为最惨,从8.08%猛跌至0.74%超过10倍。
面对这样的惨状,央妈扛不住了,酝酿已久的朱镕基时代就用过的债转股大招,终于挥出。
这次,是1万亿!
二
清明节不平静,债转股大招要瓜熟蒂落了。
“财新周刊”援引一位国开行高层称,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债转股对象聚焦为有潜在价值、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以国企为主。
看得云里雾里有没有?
内参君还是先给各位简单介绍啥叫股转债吧。
债转股,一句话,就是把国企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说白了,就是银行放贷放成了股东。企业不再直接还银行钱了,而是还给银行自家的股票。利息怎么办?嘿,利息也不还了,变成了按股分红了。
银行成了股东,可以通过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你也许会问,那银行不是亏了? 本来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了一堆股票?
且慢,你要知道,这些债务原本企业可能还都还不上了,在银行会计账目上直接化成了呆坏账,不良率将迅猛上升。现在变成了股权,银行的呆坏账也不至于一下子暴露在账面上,好歹好看一点。 另外,国家还答应了,今后经济好了、企业经营好转了的时候,可能还会回购这些股票,你100元质量不高的贷款,说不定可以换回来80块钱的现金,总比所有的都打水漂好吧?
反正银行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也是国家的,只不过钱从大儿子手里,转到了二儿子手里,左右手互倒,钱还是那些钱,但企业的资金链不至于断了,喘口气。有些企业虽然现在还不上钱,如果能有后续的资金支持,挺过这一段时间,也许就会绝处逢生。 这是一剂苦药,是不得不而为之的苦肉计。要不然,当企业陷入困境,银行肯定是上门逼着还贷,这雪上添霜来一下,结果必然是大型企业的批量倒闭,紧接着就是大面积的失业,对经济影响太大 了。
很多时候,事缓则圆,央行这一招,也是拖字诀,拿时间换空间!
希望这么一拖,拖过了经济下行周期,拖出个柳暗花明也说不定!
三
债转股,其实不是一项新发明,老武器重出江湖而已。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国有企业举步艰难,朱镕基就使出了“债转股”这一大招,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
在那次债转股中,国有大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
1999年那次,整的挺成功,一方面让大企业解困,不再承担沉重的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另一方面,银行的账面也清爽了很多,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减少。
因为有了债转股这些大招,企业熬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那几年的艰难岁月,然后遇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利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中国一下子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时隔17年之后,当初朱镕基的超级大招重出江湖,希望能够取得同样的功效!
四
当然,债转股,说来说去,主要是争取时间,延长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最后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在导火索嘶嘶燃烧的窗口期,我们能不能完成拆弹任务! 啥拆弹任务?
就是把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产销对路、产品升级换代、有竞争力的企业。
债转股成败,最终取决于中国企业。搞得好,企业活了,银行也活了。搞不好,就会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相当于银行身上拖着一个僵尸,有毒证券进入市场。 这个以债转股换来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我们必须抓紧改革,企业必须抓紧升级改造。一方面,改革要攻坚。现在营改增的推进,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这种改革,成熟一项,就要出台一项。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非常重要!
一切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还魂归来!
五
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重点体现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企业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相连。大家没有忘掉美国用排放标准违规搞大众汽车的前例吧?大众出事了,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急了,整个德国都急了!
大众这档事,给咱们自认为擅长的制造业,提了个醒:要抛弃机会主义的侥幸思想,切实拿出视质量为生命的真正的企业精神。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率由两位数变成了一位数,经济不那么景气,传统企业受到冲击,许多企业也浮躁起来。在经济萧条期,企业家不知道该怎么经营企业了。困境中苦苦奋战的企业,究竟该怎么办?
内参君想起最近很火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写任正非的。文中评论道:人靠绝活立身,企业靠好产品实现高收益。企业家必须守住自己的根本,做出有魂的绝活,企业基业才能长青!如果企业家眼里面只有钱,只有企业规模,好产品绝活出不来,却用语言去娱乐大众,企业死期就近了。
另一篇是写董明珠的。文中评论到:董明珠这个女子,放在我们这个商业时代,的确相当自恋乃至“奇葩”。这种奇葩,我宁愿把它理解为中国企业家身上最为匮乏的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产品质量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希望格力的偏执能继续下去,为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创出一条新路。
越是艰难的时候,中国企业更需要定力!如果千千万万个企业,都有华为和格力这样的顽强精神,何愁中国经济不兴? 中国企业,雄起!
来源:财经内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