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論壇 [国家级論壇]
不丹简介
不丹王国,简称不丹,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内陆国,该国的国名当地语言叫“竺域”,意为雷、龙之地。面积4.65万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口增长率约2.5%。不丹族占总人口50%,尼泊尔族占35%。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首都廷布(Thimphu)是全国的政治、宗教中心。
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东北、西北与中国为邻;南部与印度接壤。境内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区属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区 ,气候温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北部高山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海拔2650~548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蓝绵羊、兰花、野罂粟和罕见的雪豹就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长,这里还有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树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亚虎通常出没于低海拔的森林地带,但在不丹,它的踪迹却可能出现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线之上。
不丹农业是不丹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98%以上农民拥有土地、住房。粮食基本自给。目前,农业约占不丹GDP23%(2005/06财年),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63.3%。近年来,不丹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财年分别约占GDP35%和42%。向印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成为不丹经济支柱之一。2002年12月,不丹政府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外资控投最高可达70%,标志着不丹正式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1961年起,不丹开始实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瑞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经济援助。九五计划(原为2002-2007年,2006年6月宣布将该计划延长至2008年)主要目标是在“八五计划”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和实行"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理念,追求经济和环境、社会、文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力争保持7-9%的年经济增长率。2003年,在联合国发展署发表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中,不丹首次进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不丹王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2005年人均收入达712美元,在南亚各国中是比较高的。普通家庭三大件依次是手表、收音机和电饭煲,占有率分别为75%、67%和31%。2006年,不丹排名第135位。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丹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每年只允许6000名外国游客入境旅游,而且他们的行程还必须经不丹政府的仔细审核。为表彰不丹国王和人民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将联合国首届“地球卫士奖”授予了旺楚克和不丹人民。在首都廷布(人口3万)城里遇见黑熊、野猪,不算什么稀罕事。街道上狗的数目远远多过车辆,交通灯成了多余的摆设,城里总共只有两个加油站,尽管不丹人步行或凭借牦牛在山区小路上已穿梭行走了上千年,直到1962年全国第一条公路(从廷布到不丹-印度边境的庞措林)通车前,汽油在不丹毫无用武之地。
不丹全国9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事农、牧、林业。耕地面积为13.7万公顷。1999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麦、大麦、荞麦、马铃薯和小豆蔻。畜牧养殖较普遍,有黄牛、牦牛、水牛约50万头,猪、羊约16万只。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橡树、松树、冷杉、云杉、桦树等,以丰富的名木花草闻名遐迩。盛产水果。1993年采伐木材160 万立方米。“七五”计划期间,对农业和畜牧业的预算投资为3700万努。农业部门年增长率约为2.5%。建成农业发展中心159个,农业育种农场11个,并有其它类型农业机构8个。1998-1999年度农产品出口6.61亿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