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展开

社区小喇叭     

全站
admin 说: 注册时请使用中文名注册谢谢合作
2016-07-31
全站
admin 说: 欢迎大家
2016-07-14

[点评6历史] 镜头里的抗战:用热血显影的抗战历史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5-7 0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镜头里的抗战:用热血显影的抗战历史


                 78年前的7月7日,日本驻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驻军严词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了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自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eec151e9e05820a3bff91b38bc959206.jpg

1936年12月,晋绥军开赴绥远抗战前线。绥远抗战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方大曾/摄


20873ba7ea5568fb3ded57d1caa13f6e.jpg

1936年12月,绥远抗战前线,晋绥军机枪手。方大曾/摄


3f797da4893a0436832dfd71d948577a.jpg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高射机枪。方大曾/摄


9a51e29c8b06bf66093f8a3b41f691d5.jpg

1936年12月,方大曾在绥远前线采访时骑马翻越大青山途中。





                 “这次抗敌战争,其悲壮惨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3天后,到达“七七事变”现场的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写到。根据《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记述,1937年7月10日,在家休假的方大曾得知卢沟桥发生战事,便骑自行车赶到宛平城,看到人们正在掩埋阵亡将士,童子军向商户募捐。他拍下了很多照片,于当晚离开宛平城返回北京开始写作。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发表了这篇名为《卢沟桥抗战记》的报道,方大曾也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


                  方大曾1912年出生在北京。1936年12月,绥远抗战一开始,他就拿起相机奔赴前线。在北京、集宁、高家地、红格尔图、陶林等地的43天里,他几乎孤身奔波于各战场间,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


                1937年9月,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报道后便突然失踪。9月30日,《大公报》刊登了这篇署名“本报战地特派员小方”的文章《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九月十三日,敌军即已有小部分渡河。十四日战争最烈,对方的炮火比机关枪还要密,我们只用守据点的死法子……”据《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的作者冯雪松推测,方大曾应该是在保定沦陷时牺牲。


这一年,方大曾25岁,年华正好;这一年,同样25岁的沙飞,也毅然奔赴华北抗战前线。


3d992b522a6b777685c25a600dcbb875.jpg

1937年冬,全民抗战,五台山的和尚、喇嘛和当地群众组成抗日自卫队,在八路军的带领下进行军事训练。沙飞/摄


442718fdf9495299f7c327cfaa4a3f39.jpg

1938年春,长城插箭岭战斗,八路军指挥所。沙飞/摄


f440942395a89d0d064b20dae23b7a5e.jpg

1939年,白求恩在日光浴。这年10月,他在河北来源黄土岭前线手术时,手指被划破而感染,于11月12日不幸去世。

沙飞/摄


687d878a380cf8c734fa03cdf23e9e84.jpg

1939年8月,八路军召开精神总动员大会。沙飞/摄


5682747dd2be32e9c6287180e279e96b.jpg

1940年,河北阜平民兵战士手拿手榴弹准备伏击敌人。沙飞/摄



3e1a0be9618049eb17417d69c378c157.jpg

1940年3月8日,根据地妇女练习投弹。沙飞/摄


e2f4bfb87713d7d0a9096fcbb1a1f47d.jpg





1944年,被八路军营救后,两名摔伤的美军飞行员在疗养。沙飞/摄





沙飞本名司徒传,出生于广州。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42年参与创办了第一份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画报《晋察冀画报》。


e662e99b0883f182ecc24930713bc0f7.jpg





1944年,八路军冀中子弟兵进行操练。石少华/摄


5a04302daccee5292e56362d84d498e0.jpg





1944年,活动在津浦铁路沿线的八路军侦察员。石少华/摄


c1596a486bf13b1f20c7da6ccd7d1c1a.jpg





1944年,雁翎队队员步涉于渤海之滨的洼地。石少华/摄

次年,他年仅20岁的老乡石少华,带着相机和50多个胶卷,秘密北上延安。


                  沙飞粗犷率性,石少华则细致有谋略。此后,两人一起办刊,并肩用生命保护记录历史的底片。面对人手紧缺,石少华提议开办摄影干部训练班。这是最艰苦的一段日子,敌人全线封锁。上课的时候,没有胶卷,也没有照相机,他们就用香在火柴盒上烫一个洞,把晒相纸贴在火柴盒的后面,放上两个砖头,进行曝光。从1940年6月到1948年11月,9期培训班培养了200多名学员。


                  抗战爆发后,袁牧之、吴印咸、钱筱璋、徐肖冰等优秀电影人也陆续由国统区奔赴延安。他们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9月初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直至1946年10月撤销建制,8年里,电影团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在抗击日寇、为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场景,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重要的新闻纪录片,同时留下了上万张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照片。事实上,在抗战中后期,由于胶片的来源越来越困难,电影团的主要工作几乎就是拍摄照片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贺龙等视察前线、手术中的白求恩……电影团拍摄的这些照片都已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据粗略统计,仅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就有20余名战地摄影记者在前线牺牲,而其中大多数人的面目都已消失在历史之中。





9cb9016e001ef54688607f8466e14c35.jpg

电影团部分成员(左起:吴印咸、马似友、唐泽华)


d9a4529f611bd4d0d8bf99b7c56f9da4.jpg

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秧歌队在边区政府门前表演《歌唱南泥湾》。徐肖冰/摄


b62d3f4b8ad9df27882e07e862534090.jpg

欢迎凯旋归来的八路军。徐肖冰/摄





                     2006年,方大曾的后人将精心保存的837张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沙飞的后人将106张原版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石少华的后人将60余张由石少华亲自参与制作的原版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78年后的7月7日,这些珍贵的影像首次在国博以“抗战与文艺”为题共同展出。在这些用热血与生命显影的影像面前,我们恐怕唯有用心“凝视”才能抵御岁月漫长。







上一篇: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答案太吓人
下一篇:绝对禁片!马上要删除!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户口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笃行民主言论自由 。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