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区

爱一座城,为她立传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5-7 17: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社区欢迎您,马上申请户口,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申请户口

x
                                                                                                   
爱一座城,为她

关注:✡以色列计划✡——你的以色列及犹太百科全书!


我总是很着迷于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的关系。这种微妙的连结,从作家生花妙笔的笔尖绽放到纸尖,最是温柔得令人艳羡。比如巴黎之于海明威、孟买之于项塔兰、德里之于达尔林普、的里亚斯特之于莫里斯……更不用说伊斯坦布尔之于帕慕克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一座城市,让越来越容易因全球化与商业化而速朽的城市在自己的笔下封存为不朽——那必定是真爱了。

而对眼下这位历史学家蒙蒂菲奥里先生来说,今昔某段城市截面似乎已不足以表达爱的力度。于是他用六百页的大部头举重若轻地宣称:爱一座城,就为她立传吧。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为之立传的这座城完全配得上这份厚重而尊贵的爱意。耶路撒冷。据说有七十个不同称谓的耶路撒冷(Indians at Herod’s Gate, p.3)。无论辉煌或是落寞都显得惊心动魄的耶路撒冷。全世界唯一一座既存在于凡世又供人仰望在天堂的城市。甚至很多时候,凡世里的她越千疮百孔,便越能对比出人们想象中的她纤尘不染、不切实际的美丽。

f6d4f6407b8bb66844f1e4842f71a15e.jpg


要把这么一座城市的悲喜三千年压缩进区区六百页,保存全貌与凸显细节的不时冲突似乎无法避免。比如十字军东征的那段历史,硬是把人看成了萨拉丁的脑残粉。可是以萨拉丁为主角的章节才十页;和狮心王理查相爱相杀了八页后,这位一代枭雄就悄无声息地挂了,留下各位儿子侄子一路打打杀杀到这段历史的结束;又比如联合国第181号决议通过后,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的交战——一部多么张力十足的灾难大片呀!可是八页之后,感觉看这出戏都还没热完身,似乎就又跳出另一个不受欢迎的看门大爷边切了画面边嚷嚷说“时间到!下一段!”

比起自带主角光环的帝王将相与具有灾难大片体质的历史片段让人看不够、少之又少的戏份,一些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人物倒从正史的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如果说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近代以色列移民的贡献因为去过Zichron Ya’akov和罗什平娜这些新兴城市而有所耳闻,(话说Moses Montefiore是Nathaniel Rothschild的妹夫,所以作者您一定是因为祖上渊源才爱上耶路撒冷的吧!);努赛贝家族作为圣墓的守护者而为人熟知;那么十字军东征时代十字军的“阿拉伯化”(说阿拉伯语、造阿拉伯式的房子等),或者诸如对于一个被东方医生诊断为“缺乏幽默感(dryness of humours)”的妇女,法兰克医生将之诊断为“脑中有恶魔”(demon inside her head)并开颅将一个十字架放进人头里的重口味奇葩故事(这可怜的妇女不用说自然是毙命了),却是来自一个叫做Usamah Bin Mundiqh的号称在阿拉伯人与法兰克人间左右逢源的作者的记述。相比之下,从二十世纪早期上流社会歌舞升平、耶路撒冷的独裁者及拿比穆沙(Nabi Musa,意为“先知摩西”)叛乱、直至以色列建国前后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骚乱……带着我们一路围观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的Wasif Jawhariyyeh,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乌德琴手。

这一有意为之的“厚此薄彼”据说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座城市的延续性,减少历史的断裂感与突兀感。但也正是这种“叙述史”(narrative history)的写法,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新闻当事人”的视角,让身为读者的我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原本平面化或只能靠遥远的想象来还原的场景立刻真实了起来。而这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关怀,对于耶路撒冷这个因为过于神圣而招致各种喧嚣、困扰与伤痛的城市,就更显难能可贵。这不禁让人想起《天国王朝》近结尾处,守城的贝里昂与攻城的萨拉丁在达成和平协议后的一段对话。(顺便说一句,我正是被这本书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段落种草才去看了这部电影!我就不说三遍了但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贝里昂问萨拉丁:What is Jerusalem worth? 萨拉丁云淡风轻地回答:nothing。走了几步之后,却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everything。Nothing和Everything固然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我却想借用这段对话来诠释这本书的史观。当然不是说宗教或民族之类是无足轻重的nothing。相反,书中用了足够的篇幅来描述三大教的发源及其后无休止的缠斗与睦邻友好的交替变换。作者甚至一开始就带我们反思了耶路撒冷的特殊性: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But why Jerusalem?因为“神圣不仅需要灵性和信仰,还需要传统与合法性。”而“没有什么比其他宗教的竞争更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神圣性了”。(这一见解对印度不时发生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同样适用。)

确实,就像作者说的,“不对宗教持有些许尊重就不可能了解耶路撒冷。”但作者同样一开始就表明,这不是一部关于东正教、天主教、亚美尼亚正教、伊斯兰教诸派与犹太教诸派的书。宗教绝不是这座如此丰富的城市的全部。相反,这个兼容并包的都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超越了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原文“defy”这个词用得太好,只可惜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对应翻译。)换言之,耶路撒冷不仅是神的城市,更是日日夜夜行走在其交错巷陌、生活在神和历史中间的普通人的城市。比起让不少人一再困惑、迷失的神,这些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以及由他们构成的丰富的人文遗产,才真正够得上“everything”这个词的分量吧。

514f27b02e1db503114beb5535beb160.jpg
由此,普通人视角及对日常细节的细致刻画,虽然偶尔会乏味到让人想打瞌睡,最终却也是这座被光环笼罩太久的城市令人感到踏实的源泉。(当然,作者这个细节帝也有许多让人惊喜的地方。他尤其喜欢在脚注里剧透各种风流人物的死法。比如红极一时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历经中东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隐姓埋名、回英国加入了空军、光荣退役,最后竟死于摩托车祸!曾流亡耶路撒冷并在圣墓虔诚赤脚祷告的埃塞俄比亚塞拉西皇帝,在回到皇位的愿望实现之后,1974年被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军队、警察和地方军协调委员会”(Dergue,英文为“shadow”)谋杀……现在想来,能在短短十页内被萨拉丁圈粉,不也是作者功力的体现吗!)

也正因此,才更感激作者在回顾完这段风起云涌的三千年后,给了这本书一个风平浪静的结局。结局描绘的,是耶路撒冷任何一个寻常的清晨。日出前的一小时,教徒——不是那些扛着宗教大旗煽动仇恨、投身“圣战”的狂热分子,而是一代又一代居住在这城市扎根的居民——虔诚地在各自的圣地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晨间祷告。

我不曾领略清晨时分的圣城之美,却真切地感受过与书中描绘如出一辙的既神圣又踏实的珍贵的平和。这固然是全世界最不太平的地区之一。每幢建筑物的地下都是严严实实的防空洞;走个路坐个车吃个饭,周围也全是各种兵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脸稚气地扛着与年龄不符的冰冷的枪。可是在日常而又琐细的生活里,一砖一瓦、一树一草,不张扬却也异常坚定地,不负这片暖阳与蓝天。平和地让你无从猜测,他们会不会嘲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竟在世界上最美丽的一片土地上大动干戈,又会不会在听说克什米尔与大马士革之后感叹人类为什么总是犯下同样的错误?但这种平和最终也是种无比强大的安慰。安慰人们狂风暴雨之后,自有一种力量,让太阳一日日地照常升起。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联系/加入我们:info@israelplan.org
                                                                                                               
                                                                                       
                    小飞侠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e社区更懂你!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