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同路人 发表于 2023-4-20 22:04:00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死胡同,必须另寻出路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死胡同,必须另寻出路

新思潮   第三思维       2023-04-18 17:07   北京






          年初,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定的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太保守,按照过去的经济增长经验,认为在疫情之后,今年的经济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复苏,增长6%应该不在话下。
          但现实又一次打了这些专家的脸,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刺激政策,大力刺激房地产市场,加大基建投资,但结果却是,经济刺激没有产生明显作用,期望中的复苏没有出现。
         一季度经济依然疲弱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公布的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今年要想实现5%的保守目标仍然困难。
         一季度是将去年底疫情积压的消费都集中释放之后,还达不到5%,今后3个季度就更难实现。
         经验主义、欢乐主义的经济学家们没有看清的现实是,我国经济靠投资出口拉动传统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再想实现5%左右的中速增长都难了。
          我们按照国内习惯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模式来看看目前的经济状况。

         最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投资和出口拉动,政府参与并引导全社会加大投资生产商品,然后将商品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赚钱,抑制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因为只有低工资才能使企业以低价出口占领国外市场。
            于是,中国很快成为能够提供低价商品的世界工厂,虽然广大劳动者被迫承受了血汗被压榨的低工资的巨大代价,但经济总量做大了,社会总体财富增加了,尽管主要被2%的少数富人占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投资生产已经到了极限,明显过剩,没有了增长潜力。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三大领域都明显过剩,不仅是增速下滑,而且是进入了负增长阶段,因为再投资不会有收益,只能亏损。
         看看一季度的情况,固定资产投资10.7万亿元,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也就是没有增长。其中主要是政府的基建投资增长了8.8%,而制造业投资增长7%,房地产开发投资则下降5.8%。需要注意的是,民间投资只增长0.6%。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主要是政府在投资,政府是不管投资回报的,只要投出去增加GDP就行了;民间投资仍然在下降,因为现在有盈利前景行业很少,都不敢投资,以民企为主的房产投资在去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下降5.8%,就表明了这一点。而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主要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的爆发所致,并且这个行业除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盈利之外,其他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亏损之中。其他多数制造业投资是下降的。
          并且,基建、制造业、房产这三大投资的增速3月份的增速与1、2月相比都出现明显下降。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再来看看出口。一季度我国商品出口5.65万亿元,增长8.4%,扭转了持续去年10月以来4个月的同比下滑趋势,看起来似乎形势不错。今年一二月的出口形势很差,集装箱在码头堆成山,大家都很悲观,怎么突然在3月份就大幅扭转了?而3月份,在商品出口中占比2/3的一般商品贸易为2109亿美元,同比下降3.8%。
          再细看,出口止跌回升,主要依靠对东盟、非洲、俄罗斯等市场出口的大幅增加,同比分别增长了136.4%、46.5%、35.4%。电动车、钢材与汽油是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品类。
          一方面这些商品的出口都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东盟、非洲、俄罗斯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自身经济、社会都不稳定,波动大。并且3月份出口的突然增长,主要是去年底以来受疫情限制的出口的一次集中释放,没有可持续性。
         实际上,3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和在手订单指数还分别从2月份的52.4%和49.3%回落到50.4%和48.9%,仍然处于下降之中。

          更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去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从去年3月的17.1%回落到13.8%;欧盟从16.1%下降到14.5%;对中国台湾从3%回落到1.9%。3月份对发达国家出口1430亿美元,同比减少1.5%,在出口总额中占比45.3%,而去年的占比为52.6%。
          由于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将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所以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下降的趋势已经形成。而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缺口,是不可能由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弥补的。
          何况,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本来就是不能长久的,最终必须回到靠国内消费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才可持续。
          上述分析表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投资、出口都已经没有增长潜力。
          经济陷入通缩危险
          由于居民收入不高,我国消费一向疲弱,一季度政府想通过刺激房子、车子这两大消费品来提振消费,没有多大效果,房产销售面积仍然同比下降了1.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8%,仍然低于GDP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万亿元,同比增长5.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这个数据看起来很强,其实是由于去年3月疫情影响基数低,从近两年平均数来看,同比增长仅为3.3%,环比1-2月份只增长0.15%。所以数据不能看表面,要看清本质。
          更让人揪心的是,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3%,3月份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6%,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

         从CPI、PPI的月度走势图来看,一年来处于逐月下行趋势,疫情之后的一季度都没能扭转下行趋势。这表明现在生产、消费都陷入低迷疲软状态,企业不愿扩大生产,民众不敢消费,因为大家都认为预期前景不好,都想稳健保守生存。
         在全球通胀的形势之下,我国尽管不断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一季度M2就增长了12%,高达20万亿,全球最多,但仍然未能止住CPI、PPI的下行态势,使我国陷入了通缩的危险。 我国近10年来一直是靠借债投资来推动GDP增长的,政府、企业和居民都积累了巨额债务,经济一旦陷入了通缩困境,那后果将比日本失去的20年更严重,因为日本远没有我国这么高比例的巨额债务负担。
         我国近几年为何猛烈增加货币发行,但如此多的货币却没能进入实体经济,促进GDP增长,根本原因是多发的货币和贷款,大部分都用去还债去了。没有这么多货币贷款的支撑,就会导致无法还债,发生严重债务危机。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经济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了死胡同,三驾马车都熄火了,过去20年来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大幅提高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呢?
          很简单,就是要回归经济发展的本源,靠民众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长期以来,我们违背了这个宗旨,让中国人民生产来主要满足外国民众的需求,出口国外的商品质量比国内好、价格比国内低,而民众过着低工资的节衣缩食的生活,经济增长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企业主和官员占有。
         要靠民众消费的内需推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回归保障民生、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本位,千方百计提高民众收入。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了,自然能带动企业生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为此,政府在政策和职能上应积极进行三个转变:
          一是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以保障提高民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民众生活福利水平。首先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人人都有医疗、养老保障。我们完全有这个财力,目前我国投入国民生活福利的资金太少、比例太低,2021年我国政府支出的社保总额占GDP的比例只有2.96%,而国外普遍在20%以上,我国支出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20%。
         二是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目前中国民众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严重偏低,2021年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不到30%,与国际5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近1倍的增长空间。
      三是大幅减少政府的基建投资和对企业的优惠扶持,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增加民生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目前基建已基本饱和,投资余地不大,还靠基建拉动经济是浪费纳税人血汗、杀鸡取卵。对企业的优惠扶持资金太多太烂,已经引起国际公愤,砍掉一半也有多的,最终目标是平时应根本消除对企业的扶持,只是在特殊危机时期才有必要做些救助扶持。D
         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来说,直接发钱给民众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要比投资基建、补贴企业来得更直接,作用要大得多。新闻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死胡同,必须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