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同路人 发表于 2018-12-19 12:10:09

这里是建湖!


这里是建湖!
                                                                                                   




40年,波澜壮阔40年,沧桑巨变
盐城砥砺前行走过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留下了一个个辉煌的足迹
是什么 让这座城市迸发改革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是什么 让这座城市拥有疾步稳踏新征程勇立潮头的勇气?
盐城发布联合各地官方新媒体特别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看盐城》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建湖


建湖
40年风雨征程,40年辉煌成就,你在建湖留下了哪些回忆呢?改革开放40年,让我们一起听他讲述建湖“春天的故事”……

https://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vid=r08119kg86i&auto=1




生于农村,人到中年的我有幸成为祖国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回望四十载光阴岁月,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1970~1980年




上世纪70年代,我家在农村,全村基本都是土坯房子、草房,吃的是糁子,穿的是有补丁的衣服,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都是黑黑的油烟。那个年代,人们还不富裕,能够吃饱穿暖就是一种幸福。印象最深的是,凡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都要凭票购买。




那时我们上学走的是泥巴小路,校舍十分简陋,课间活动也只是进行一些如拔河、斗鸡类的游戏,没有什么运动器材供我们锻炼玩耍。




由于当时村里医疗条件落后,只能看看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稍微重一点的病,要步行十几里才能到公社医院治疗。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城乡大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田包产到户,粮食连年丰收,家家户户上交了公粮,多余的还可以运到乡粮站去卖,渐渐有了积余。经过父母几年的积攒,借了些债,我们家住上了空斗墙的砖瓦房。家里的煤油灯下岗了,换上了日光灯,晚上学习再也不会吸一鼻孔的灰了。
1981~1989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父母农闲时跟村里人一起进城打工,后来,父亲一直留在那家单位,成了集体工,我就跟着来到县城读书。记得和父母第一次逛新建成的百货大楼,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人们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商品很丰富。凭票供应的时代渐行渐远。




县城当时除了百货大楼外,还有一处标志性的地方就是老体育场。那是我们课余的乐园。记得有一年在县体育场参加田径运动会,我还获了奖。




有一年暑假,我独自一人坐车回去看奶奶,发现家乡有了新变化:村里面多了几台手扶拖拉机,领居家喷洒农药也用上了手动喷雾器。农业机械化说了好几年,此时仿佛已小荷初露。家乡变美了,家乡的人也变得更勤劳了。




那年,村里通了程控电话。我实在想奶奶了,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到邮电局打长途电话。当时邮局内有一排排像现在自动取款机式的隔断单间,里面放置着拨盘电话,人们要排队使用,等待的过程让人着急,今天回忆起来,感觉也是一种“慢”时光里的幸福。
1990~1995年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我也到南方上大学了。我们的世界变大了。在大学里,向天南地北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我会问上一句,森达知道吗?那是我们那最大的工厂,森达皮鞋可是响当当的名牌!世界上第一支螺旋节能灯明管也是在我家乡诞生的。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特别骄傲。




那年寒假我回老家,第一次坐上了崭新的农村公共汽车,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宽阔平整的农村公路一直修到我们镇上,靠坐轮船和步行外出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当时县文化馆是县城文化娱乐最集中的地方,歌舞厅、电影厅生意红火,溜冰,打球,看书,欣赏歌舞表演……人们在闲暇时也越来越懂得休闲娱乐了,假期里我也喜欢去那里逛逛,在那里我结识了很多的朋友。
1996~2000年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回到家乡工作。村里的草房子几乎不见了,砖瓦房已经满目皆是,有一些条件好的人家还盖起了两层小楼。年轻人的穿着也洋气起来,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从乡镇到县城,都是一马平川的公路,无论是自己骑摩托车还是坐公共汽车,几十分钟就到了。人们走出家乡走向外面的世界也更容易了。




工作后的第3年,我结婚了,家里不但有老“三大件”,还添置了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新“三大件”。那年暑假,我和妻子坐上长途汽车到青岛、徐州等地旅游,来去都很方便。
2001~2010年




2004年7月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建湖也通火车了。新长铁路建湖段客运列车正式营运,坐上火车上北京,从歌词成为现实。头天晚上上火车,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已经站在了天安门广场。让我难忘的是,2008年我和爱人一起,坐火车去北京观看了我们国家首次主办的奥运会。当时的感觉就是,我们国家强大了,国际地位上升了,我们也倍感自豪。这一年,我通过努力,调到了县城工作,在城里安了家。




进入新世纪,家乡的发展变化真正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更好。2009年,我们家买了小汽车,率先成为有车一族。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老一辈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小汽车一跨”的愿景提前实现了。假期回老家,我们一家人开上小汽车,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太便利了。

2011~2018年






奶奶去世了,我们回老家的次数也少了。这些年,我的孩子上中学了,我们也更忙了。偶尔回去走亲戚,发现记忆中的老房子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整齐有序的楼房和美丽的农家小院。县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老家的村民也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亲戚们也和大伙一起,搬进了村里的集中居住点。那里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公园和超市,生活更方便舒适了。他们有的年纪大了,就把田转包给了大户和种植基地,闲时在基地里打打小工,既不用那么辛苦,收入也比自己种地高多了。




老家的村民也和我们家一样,买了电脑,开通了网络,不出门就知天下事,在家动动手也能销售农副产品。种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插秧机、高效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让家乡人种田变得更省时省力。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让所有中国人欢欣鼓舞。我也和大伙一样,满怀信心和希望全面奔小康。我原来刚进城上班的地方变成了高新区,我的孩子也上大学了。他在向他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就像我曾经那样自豪:“ 我们家乡是全国百强县。现在不仅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而且也有了小飞机,还建成了苏北首家县级通用机场,我们自己就能训练小飞机飞行员和开展试飞活动。有空到我们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不虚此行!”




小孩上大学后,我们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每年寒暑假,我们一家人都会外出观光休闲。盐徐高速、阜建高速,无论从哪一个高速口出发,都能非常方便地去往各大中城市和风景名胜区,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让人期待的是,要不了多久,徐宿淮盐高铁也将建成通车,到时,我们建湖就真的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啦!




这几年,老家所在的镇和其他地方一样,都在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粮食和水产品的品质越来越好,农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建湖大米、九龙口大闸蟹现在都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因为离上海很近,县里也一直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从上海招引了不少大项目好项目,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找到好工作。上海人到我们这儿来投资兴业,我们也把这些品质好的农产品卖到上海去,让家乡建湖成为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后花园”。








闲暇时光,我会与家人一起,到美丽的双湖公园或者西塘河风光带散步,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九龙口、登达生态园,体验一把慢生活。如今的九龙口,是国家4A级景区,已经通过了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考察评估,风光更美了。






家乡是闻名遐迩的“淮剧之乡”和“杂技之乡”,近几年,淮剧和杂技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有了不少新节目,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周末,我们常去看淮剧周末舞台表演的淮剧和杂技周末剧场的精彩节目。现在,我们一家人都成了不折不扣的淮戏迷和杂技迷。




县里医疗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老家人在当地也能享受到与县城居民一样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父亲就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建湖籍在沪、在宁医卫专家回乡义诊活动。医疗保险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了,水乡人的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现在的家乡,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就在今年夏天,我们家喝上了洁净的长江水。横跨扬州、盐城两地,全市历史上最大的跨区域引水工程一路把浩荡的长江水引进盐城大地,我们一家人也成为500万受益人群中的一份子,生活在新时代,真的特别有归宿感和安全感。




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我和大家一样,在网上看新闻、查资料、缴纳各种生活费用,也在网上购物和打车,就连到超市和菜场,也能直接扫码付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让全体中国人更加斗志昂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大家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也不例外。我想要不了多久,我就能带着老人乘上高铁,随时去南方和孩子们团聚了。








1978~2018年,横跨建湖这40年,感谢你,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见证了她划时代的巨变!

供稿:建湖县委宣传部
来源:建湖发布、盐城发布综合整理
组稿:倪蕊编辑:蔡悦



觉得不错,请点赞↓↓↓               
盐城发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里是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