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者 发表于 2018-5-19 14:16:07

汶川十年,桐乡人不曾忘却!


汶川十年,桐乡人不曾忘却!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10年……
视频未导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随着那震颤,一方土地化为了废墟,笑声、喧闹声、读书声……刹那间被掩埋。


5·12汶川大地震!



10年前的今天,近7万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8.0级大地震中,千余公里外的桐乡也跟着微微颤抖。得知消息后,我们惊得再也说不出话……



1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伤口已渐渐愈合,但那些场景却历历在目,再度想起时,还是湿了眼眶。



10年前的今天,国有殇,谁都未置身事外,无数人奋不顾身赶去一线,一次次托举、一个个逆行、一声声不要放弃……我们相信,黑暗之中,仍有奇迹。



10年后的今天,曾经满目疮痍的小城已重拾希望与梦想。随着时间的远去,
记忆仿佛有些模糊了,有些东西似乎变淡了,但对于一群桐乡人来说,那段特殊的经历永远铭刻在心里。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邀请到了其中几位,他们中,有的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救援,有的参与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还有的在地震发生后,来到桐乡重新开启新生活,一同听他们讲讲这10年的故事。
故事有些长,还请您用心聆听……


他们,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汶川大地震后,全市上下情系汶川、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支援灾区。2008年5月14日10时15分两名救护车驾驶员便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从接到上级任务到出发,不到30分钟。据了解,仅市卫生系统先后就有8批13人参与地震灾区医疗救援,上演一场场感人的生死救援。
徐烈:开了30多小时救护车赶赴灾区
  地震后的第二天,市中医院救护车驾驶员徐烈就启程奔赴灾区,他是我省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之一。


△徐烈
  那天,32岁的徐烈在睡梦中接到了单位领导的电话,让他赶紧准备些换洗的衣服。来不及细想,也来不及跟家里人多交待几句,徐烈就跟另一名救护车驾驶员吕魏一起驾驶着救护车,开了整整三十几个小时到了灾区。
  徐烈还记得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接一支台州的医疗队,原本2个小时可以走完的路程,整整开了十几个小时。“地震后路面有塌陷,走的都是盘山公路,不断有石头滑落,特别难开。”徐烈还记得,当时他们前面就有一辆救护车被落石砸中了。


△地震发生后,徐烈(右一)在灾区参与救援
  徐烈坦言,去之前没想到这次地震这么严重,也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危险。那时妻子打来电话,他也只含糊说了几句,并没有多讲。
  “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徐烈说,去到平武县古城镇的第一个晚上,他们就经历了一次震级不小的余震。“当时我睡在救护车里,整个车都在摇晃。”徐烈说。
  虽然当时救援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当地民众的淳朴却深深感动着徐烈,“有一次,一个小孩子跑过来递给我们一个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零食,说是专门给我们吃的。还有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特意煮了面给我们送过来......”
  从震区回来的头几年,身边的人总会时不时地问徐烈震区的情况,而现在10年过去了,大家都基本很少提了,徐烈自己也从不刻意提起。至今,他的女儿都不知道她爸爸曾经参与过这么一次有意义的行动。
  但在徐烈心里,那次救援是他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回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到那次行动中去帮助别人。”

谢建平:赴灾区半月,开展心理辅导
  10年后,在桐乡市康复医院的院长办公室,谢建平再次回忆起10年前的那一次地震,仍充满遗憾地说,半个月——当初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


△地震发生后,谢建平(左一)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时还是嘉兴市康慈医院副院长的谢建平正在医院的学术报告厅里参加护士表彰大会。突然一阵摇晃,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后来回家打开电视,谢建平才知道是汶川发生了地震。
  “我记得5月17日,我随浙江省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分队去了灾区。车子快到南坝镇的时候,前面发生了塌方事故,所有车都过不去。我们所有人下车就沿着底下那条河走了过去......”对于当时的情形,谢建平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到南坝镇的第一天,余震不断,躺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一晚上都没有睡着。


△地震发生后,谢建平(右)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
  谢建平的电脑里至今都存放着当时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他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谢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平武县南坝镇小学教学楼全部坍塌,现场非常惨烈。“我们每天都会到灾民的帐篷中去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有个老奶奶,孙子在地震中不幸去世,她就每天呆坐在帐篷前,不吃不喝也不睡。我们过去的时候,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5天,整个人已经非常憔悴了,不管我们说什么她都不吭声。”后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心理干预,第二天谢建平去回访的时候,老人家属告诉他,老人晚上睡了几个小时,也吃了些稀饭。
  还有一个在贵州打工的妈妈,得知地震后,一路往家赶,到了却被告知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每天以泪洗面……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灾区太多太多了。

△地震发生后,谢建平(中)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而那时每天进行心理辅导的谢建平等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天基本都会失眠,白天听到的看到的事都会在脑海中像放幻灯片一样,一页页翻过。”


△地震发生后,谢建平(左)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虽然辛苦,但在谢建平看来那次的地震救援经历于他而言更是一笔精神财富,是他价值观的一次转变。但是那次回来后,他从原先单一的精神病治疗逐渐转向家庭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就在前几天,谢建平还去了石门小学做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

他们,把青川作为第二故乡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桐乡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当年9月就成立了支援青川县蒿溪回族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桐乡先后派出人员赶赴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这其中,包括项目援助、农房灾后恢复重建、产业援助、智力支援四个方面、九大工程项目,总投资2700多万元,援建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累计近一亿元。
  昨天(5月11日),应邀参加四川省广元市“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的邱海潮、俞忠伟、曹伟兴等几位桐乡人乘坐飞机,再次回到那片曾经充满悲情与希望的土地上……
邱海潮:那2年多时间永远留在记忆里
  10年以后,邱海潮和当时一起参与援建的几个兄弟,带着复杂的感情再次来到青川,踏上蒿溪回族乡的土地,去看看那里的人们。对他们来说,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带情。
  蒿溪的阳光温暖明媚,那一场噩梦一样的地震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但在邱海潮的心里,那段救灾援建的岁月永远留在记忆里。
  2008年9月,时任市住建局副局长的邱海潮,临危受命,担任支援青川县蒿溪回族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带着全市人民的嘱托,奔赴灾区开展救灾援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邱海潮(中)慰问当地困难老党员
  一到蒿溪,他们立即与蒿溪回族乡对接,马不停蹄投入“战斗”。作为指挥长,他带领指挥部成员去各个村走访,了解灾情和灾民的需要。“当时工作上有很多困难,余震不断,交通不便,我们对那里的情况又不熟悉,与当地干部的思想观念有差距。”邱海潮说,那里的气候、海拔与桐乡平原地区不同,身体上出现不适应;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通讯信号……“工作上是艰苦的,生活上是非常枯躁的。”邱海潮一句话总结道。
  困难险境超乎想像。有一次已是晚上9点多,他开完会正往指挥部赶,在离指挥部不足几百米的地方,突然出现了塌方事故……一边是大山,山上还在轰隆隆回响,一边是40米深的悬崖峭壁……当晚,挖掘机一直挖到深夜,他后半夜才回到指挥部。



△2008年10月15日,邱海潮带领指挥部人员在蒿溪回族乡光辉村调研
  办法总比困难多。邱海潮带领全体援建人员加班加点工作,他们一年难得回来一趟,国庆、中秋节假日都不回家。他还动员援建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灾区贫困户捐款,并组织援建指挥部人员到贫困农户家参与建房,苦干加巧干,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那里工作的2年多时间,他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让当地人民对浙江有了好感,“带着嘱托而去,带着荣誉而归。”邱海潮说,那段特殊的岁月永远永远留在他心里。

曹伟兴:700多个日夜,完成援建任务
  青川,对于市人民法院纪检组长曹伟兴来说,有着别样的情感。如今,谈及那片他曾奋战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土地,他依旧感慨万千。



△曹伟兴
  10年前,桐乡市援建指挥部办公室需要一位既要有文字功底,又吃苦耐劳的人。时任市卫生局党委办主任、当过15年兵的曹伟兴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主动报名。面对灾情,面对灾区人民的需要,他毅然丢下了小家。
  灾区的险情仍在延续,余震不断,面对满目疮痍,他们顾不上歇歇。“去了一看,到处是灾情,到处是帐篷,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到那里,他们就投入了“战斗”。作为桐乡市援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曹伟兴既要管文史、宣传工作,更要综合协调、资金管理。
  曹伟兴介绍,桐乡市支援青川县蒿溪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9大工程,包括蒿溪回族乡卫生院、蒿溪场镇道路桥梁工程、蒿溪场镇综合整治工程、蒿溪场镇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蒿溪民族学校附属设施建设工程等项目。当时,那里物资非常匮乏,砖头、水泥根本没地方买。“若是买了运进去,成本太高;不买,施工无法进展,应急援建工程可能不能如期完成……”曹伟兴说,指挥部一行人寝食难安,他们动用了各种办法,跑了不知道多少地方,终于在距离青川县几百公里外的绵阳买到了砖块,使得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建成后的蒿溪回族乡卫生院(2010年5月8日摄)

  “蒿溪回族乡卫生院是我市援建的浙江省第一批应急项目,我们第一家完成了援建任务。”曹伟兴自豪地说。
  再次回到那片土地上,看到满目苍翠,生机盎然,曹伟兴觉得很有成就感,那里的一村一隅,一砖一瓦,一墙一檐,早已刻入了他的记忆里,永远无法忘却。
陈东海:原本说去3个月,结果呆了13个月
  10年前,陈东海还在市教育局计财科工作,儿子只有4岁,读小小班,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但组织上有需要,他也顾不了那么多,2008年10月8日一早,他作为援建指导员跟着“部队”出发奔赴青川,去指导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离青川县城乔庄越近,灾情越严重,房屋倒塌无数,有的五孔板挂在墙上,有些房子即使没有倒塌,也全是裂痕……”陈东海说,相对县城,乡下房子大多为砖木结构,虽然倒塌房屋不少,好在人员受伤不多。


△地震过后,指挥部成员走访当地农户(陈东海穿迷彩服右一)
  从县城到指挥部虽然只有20多公里路,但由于都是盘山公路,震后到处在修路,路况很差,边上悬崖峭壁又没有护栏。 “有一次我们坐在车里专门数了下,有250多个弯头,而且大多是90度以上的急弯。”陈东海说起曾经的种种危险,如今谈笑风生间似乎就过去了,可只有现场经历过,才深知其中的凶险。
  到达那里10多天后,他们遇到了一次大的余震。“那天早上,我们还在睡觉,突然板床被震得上下颠簸,剧烈晃动……”陈东海回忆,蒿溪乡地处山岙里,地震来了,根本无处可逃,“去了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在地震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无力。”
  在援建蒿溪场镇道路桥梁工程过程中,他们先后经历了“7·16”洪灾和“8·18”山洪。“第一次大洪水来时,我们桥基刚挖好,洪水一来如猛兽般把它给冲毁了。还有一次,钢筋已经扎好了,但山洪来势凶猛,半吨多重的水泥管瞬间没了踪影……仅桥的基础工作,我们就做了3次。”陈东海说,援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无法想像。



△蒿溪道路桥梁工程建成后(2010年4月20日摄)
  当初去的时候,原定3个月,因工作出色,陈东海被领导留了下来,这一干就干了13个月,“我们一道去的几个人,同吃同住同工作,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感情,如今每年都会聚几次,回忆一下当时援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他们,在桐乡重生
  地震发生时,四川的不少学校受到破坏,孩子们读书成了一大难题。地震后,不少来自灾区的桐乡新居民不放心在老家的孩子,纷纷将他们接到桐乡上学,在市教育局与各学校的安排下,孩子们在新的环境里得到了教育。
  与此同时,桐乡也第一时间对全市川籍新居民进行排摸,对家乡受灾的新居民进行走访和慰问,做好在桐川籍人员的安抚工作。
赵炳兰:那天,我失去了100多个亲人、好友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艰难险阻、十年的世事变迁,换作是别的事物,或许赵炳兰早已忘记,但时至今日,那个打不通的电话,四天四夜的跋涉,初见震后一片废墟的家乡,种种景象一直萦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如今的赵炳兰
  2008年5月12日,青川人赵炳兰和丈夫程步海还在浙江雀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突然之间,铺天盖地的汶川大地震新闻传来,赵炳兰立刻掏出电话试图联系老家的亲人,但是已经联系不上了。于是,在桐乡的10多个青川人立马包了大巴车前往老家。起初是高速,后来就全靠徒步跋涉。赵炳兰一行人花了4天时间才到老家。
  在这场地震中,赵炳兰失去了父母和很多亲人。“那天我二叔家办满月酒,100多个人呢,怎么会一眨眼都没了。我啊,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跟母亲通话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她的声音了啊。”赵炳兰哽咽了很久。
  考虑到孩子,赵炳兰夫妻俩几乎没有停留,带着劫后余生的两个孩子来到桐乡,公司帮忙为孩子安排了就近的学校,准备了书包、文具。同事们纷纷送来了大米、食用油、被子……半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夫妻俩东拼西凑了七八万,在濮院镇上购得了一套59平方米的二手房,一家四口这才慢慢安顿下来,两个孩子逐渐适应了桐乡这座城市。
  “2014年,老房子正好轮到拆迁,我们家就换了新房,比之前的大一点、新一点。现在女儿已经出嫁了,儿子也上大学了。孩子们都长大了。”赵炳兰言语间轻快了许多,透露出对这10年新生活的欣慰和对未来的希望。

杜强华:一次离别,我混沌了整整两年
  那天以前,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地震,那天以后,全国人都知道了什么是地震。杜强华像是和儿子约好似的,绝口不提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


△杜强华
  10年前的今天,杜强华的妻子正在老家青川县曲河乡大岩村侍奉重病的母亲。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整个村一下子被石块掩盖,连尸体都难以找回。丧妻之痛,让他一度一蹶不振。此后的两年时间,杜强华都无法用心工作。“要是早知道,说什么都不会让她回老家,她骂我打我,都不会让她回去。”
  “你还有父母要赡养,儿子也还小,不能一直沉沦下去。”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鼓励让他慢慢振作起来。此后,杜强华加倍努力工作,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在濮院买了房,给了父母和幼子一个家。2010年,经人介绍,杜强华再度步入婚姻殿堂。
  “我现在的妻子人挺好,对大儿子很是照顾。现在,在家人的帮助下,我们还换了140多平的大房子。”如今,拥有两个儿子的杜强华心里满是知足和幸福。

10年过去了,时光穿越灾难,也见证重生。这10年来,我们未曾遗忘,也从未停止前行。
未来将越来越好,加油——


                                                                                                               
                                                      



桐乡发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汶川十年,桐乡人不曾忘却!